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秸秆焚烧的危害(专家为什么禁止农村燃烧秸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4:22    

秸秆禁烧背后:守护蓝天的绿色禁令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其处理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专家为什么禁止农村燃烧秸秆呢?这一禁令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远,涉及环保、健康、安全及资源利用等多个层面。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碳氢元素及有机硫等成分,尤其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


这些物质不仅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且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


此外,焚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可吸入颗粒(PM10)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当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的黏膜部分如眼睛、鼻子和咽喉造成较大刺激,轻则引发咳嗽、胸闷、流泪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支气管炎的发生。


秸秆焚烧还带来了交通安全问题。


燃烧秸秆形成的大量烟雾使得能见度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交通干线两侧和机场附近,这种影响尤为明显,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交通运输秩序。



秸秆焚烧存在巨大的火灾隐患。


由于秸秆易燃性强,一旦点燃便容易失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大火,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这也可能导致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等公共财产的损害。


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农业资源,其焚烧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农业部统计显示,全国每年产出的农牧业秸秆约7亿吨,若通过科学方式利用,相当于节省了大量的化肥施用量。


而秸秆焚烧则将这些固定的碳氮素排放到空气中,未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环境。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创新提出的秸秆焚烧预报指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结合GIS基础数据,确定烧除时间、区域和量,以期在保障环境空气质量的同时缓解禁烧与焚烧的矛盾。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实行的秸秆禁烧政策需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专家禁止农村燃烧秸秆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


未来,应继续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副产品的可持续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