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川楝子(理气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8 17:20:39    

川楝子苦寒泄降,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用治小儿虫积腹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者,常与使君子、槟榔、鹤虱、芜荑等驱虫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安虫散,即用本品配伍槟榔、鹤虱、雄黄、巴豆霜等药,治小儿虫积腹痛。

中医

中药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树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用时打碎。本品气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

注意:1、本品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忌用。2、过量服用本品可引起中毒反应,其临床表现为:1)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目眩,复视,向心性视野缩小,说话困难,呼吸不畅,震颤痉挛抽搐,或四肢麻木,周身软弱无力。2)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中毒性肝炎。3)循环系统症状:心律失常,心肌损害,血压下降,休克。伴见衄血、便血、尿血。

《神农本草经》将川楝子以“楝实”之名首次收载,《本草经集注》名练实,侯宁极《药谱》又名金铃子、仁枣,《图经本草》称苦楝子。本品主产于四川,用果实入药,其叶可以练物,故称楝实、练实;其果实又形如小铃,成熟则色黄,故又名金铃子。此即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谓“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

《本草求真》

川楝子(专入心包小肠膀胱)。即苦楝子。因出于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铃子。楝实者是也。味苦气寒微毒。凡人冬时感冒寒邪。至春而发则为温。以致症见狂燥。并疝瘕。热被寒束。症见囊肿茎强。掣引作痛。与夫寒热积聚。(积由五脏所生。聚由六腑所成。)三虫内蚀者。俱宜用此调治。(有虫耗其津液而渴。须用此根叶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热之功。寒有胜热之义。

故能使热悉除。而毒蛊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于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为除疝之味。(内经七疝。曰冲、曰 、曰 癃、曰狐、曰 、曰瘕、曰厥)而不知有逐热解狂之力。以至废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热。是偏是平。与夫偏有错杂多寡之异。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处。是否自下而上。从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计古方茴香川楝。历为治疝千古俎豆。讵知疝属于热则痛。必见囊肿茎强。其痛亦必从下而上。用以川楝纳入以为向导。则热可除。(热疝必用。)如其疝并非热。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涎。非用辛温不能见效。若以川楝同入。则于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

盖缘邪有错杂。则治不得不尔。若以错杂之邪而概用以辛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绣尝语诸同人。凡人用药治病。须当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错杂多寡不一之症。则即当以错杂不一以治。(括尽治病种类。)昔绣治一族叔字次周阴疝。其症是偏不平。毫无一症混杂。乃有附城一医。必执古方。用以川楝。绣谓病症不杂。何须用是。然终谓其古方所用川楝。稽书何无一语活动。间有指属反佐。亦无一语申明。以致蒙混不解。(书不尽言。)绣只据理投服。随手辄应。而不为方所执。及阅张璐本经逢原。其辨川楝功用。分为阴阳二疝。及有错杂之邪必用川楝之说。始叹理道本同。

而古人则先于我而获。绣益信己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终不易。)否则几为古方所误矣。故凡疝因热邪。及因蛊虫内蚀。宜于川楝。若使脾胃虚寒。症属阴疝。则川楝其切忌焉。楝以川产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二种。雄根色赤。无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去青留白。单味酒煎投服。杀虫治疟。煎汤洗之。可治中蛊。即时吐出。茴香为使。

不良反应

中药川楝子主要毒性成分是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川楝子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肝脏有损害,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传递功能,还会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较轻时,可见头晕、头痛、思睡、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中枢麻痹,中毒性肝炎、内脏出血、精神失常等症状。

现代药理

中药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川楝素具有驱虫作用,作用缓慢而持久,对猪蛔虫、蚯蚓、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川楝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生育、抗癌等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