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09:23:04
嵩县
【地名由来】
嵩县源于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县,始名嵩县。
嵩州则是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由顺州改名而来。"嵩"字则由其地位于嵩山起脉得来,嵩山起脉为嵩县外方山,它位于熊耳山的东南面,大致分布在伊河以东和北汝河以南,东至豫东平原边缘,西南与伏牛山脉相接,东西宽50~90公里,东北—西南长约100公里,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由有崇国演绎而来。辞海云:山高曰"崇",山高而大曰"嵩"。古时崇、嵩为通(同)用字,嵩县历史与"崇"紧密相联。远古时期,今嵩县外方山名崇高山,简称崇山,崇山延伸至登封也就是中岳嵩山。嵩县地域为黄帝后裔崇伯鲧所建的有崇国所在地,有崇国故城就在今桥北村附近。崇伯鲧在这里治水、筑城、建有崇国,存在达一千多年,到商末周初,被周文王所灭。
嵩县离嵩山垂直距离80公里,不远也不近,"嵩"字应与嵩山休戚相关,而嵩山之名也或者离不开有崇国的历史延续。几千年沧海桑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东与汝阳、鲁山县接壤,西与栾川、洛宁县毗邻,南与南召、内乡、西峡县相依,北与伊川、宜阳县为邻,距古都洛阳60公里。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24'—112°22',北纬33°35'—34°21',东西约62公里,南北约86公里,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第四版土大县。
【历史沿革】
嵩县历史悠久,地域宽广。在远古时期,是有蟜氏部族、炎黄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炎帝时嵩县称伊国。
黄帝重孙崇伯鲧在崇高山(今嵩县外方山)治水、筑城、建有崇国。崇伯鲧子大禹在三涂山治水娶涂山氏为妻,生子夏启,夏启为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国君。
商朝是有莘国所在地,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伊尹出生于今嵩县纸房镇桑涧沟,在汤王三聘下,辅佐商王朝五代国君,为商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陆浑戎从甘肃敦煌附近的瓜州迁嵩定居于此。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置新城县(治所在今嵩县老城)。
西汉惠帝4年(前191年)增设陆浑县(治所在田湖镇古城村)。
唐时陆浑县(治所在今陆浑村)、伊阳县(治所在今旧县街)并存。
南宋绍兴11年,升伊阳县为顺州。
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改顺州为嵩州,统领伊阳、福昌(今宜阳县)、永宁(今洛宁县)、长水(今洛宁西)四县,鸣皋、府店、韩城、三乡(今宜阳三乡)四镇。
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清代因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