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三角洲及其冲积物特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8:21:52    

在河流注入海盆地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区,因而河口具有不同于其它河段的特有的沉积作用和冲积物。河流入海口可以形成三角洲或河口湾,这取决于河流与海盆水动力能量的对比和河流输沙量、砂泥比的特征。当潮汐能远远大于河流水动力能量时,或者河流输沙量小或砂泥比小时形成河口湾。反之则由于河口区河床纵坡降极其平缓,以及海水顶托,水流分散的影响,使河口区成为河流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时,形成陆上和水下的连续的巨大沉积体——三角洲。

在河口外,河流地质作用逐渐消失,而海洋的地质作用则逐渐增强。

(一) 三角洲的形成

随着河流进入河口地区,河床纵坡降减缓,河道展宽,水流分散,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流速大减,将大量的碎屑物在河口进行堆积。当河流携带到河口区的碎屑物质数量超过河流和海洋在河口区冲刷转移碎屑的数量时,河流首先在河口附近堆积,形成水下浅滩。浅滩进一步增长和加高,形成河口坝。河口坝迫使河流在此分流。在两个分流河口又形成两个新的浅滩,浅滩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新的河口坝(图8-23),使河流再一次发生分流,如此反复不已,河口区便不断向海推进,使水下堆积体不断淤高并发展成陆上沙洲。最后,在河口区形成一个顶端向陆弧形朝海的巨大三角形堆积体,一般称为三角洲。三角洲这种向前进积的沉积作用称为向前加积作用。三角洲形成后,在三角洲平原上河网密集,称为网状河。河道由深而狭窄的河道与江心岛相间。江心岛由心滩发展而成,洪水期被泛滥作用淹没,并淤积了大量的悬移质而逐渐增高成为永久性的江心岛。河道频繁地发生冲裂作用和改道,因而在三角洲平原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废弃河道。

(二) 三角洲分带

三角洲可分为三个带(图8-24):

1.三角洲平原带

此带为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由分流河道和洪水泛滥作用的沉积物组成。三角洲平原上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以砂质为主的分流河道沉积,较中、上游河床沉积要细,发育大量交错层理;比河道沉积更细的天然堤和泛滥盆地沉积,天然堤以粉砂和泥为主,近河一侧较厚较粗,远河一侧较薄较细;决口扇沉积———洪水期间,河水越过或冲决天然堤,在近岸形成舌形或扇形的越岸扇或

决口扇沙层沉积,在远岸的河间低地,形成大片席状粉砂和泥质薄层的泛滥盆地沉积。在三角洲平原上还有许多废弃河道和洼地形成的湖泊和沼泽沉积,初为泥质,尔后就长满植物(泥炭沼泽)。

2.三角洲前缘带

此带呈环状分布。由于这里地处海岸带,河流带来的沉积物经过海洋的作用,形成分选好、成分纯净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其中可分为两类:分流河口沙坝——河流带来的砂质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河口沙坝。砂粒主要集中在沙坝顶部。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在三角洲前缘的边缘部分,是河口沙坝受海水作用重新分布的结果。

3.前三角洲带

此带是正常浅海沉积与洪水期河流带入的粉砂和泥的加厚带,沉积物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呈暗色,具细纹理,含水量高达80%,是良好的生油层。它是由河流搬运来的黏土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成。

在三角洲纵剖面上,各种沉积的分布也很明显。居于最底部的是最细的前三角洲泥和粉砂 (底积层),其上覆盖三角洲前缘砂质带 (前积层),最上面是三角洲平原上的河流沉积及湖泊沼泽沉积 (顶积层)(图8-24)。

(三) 三角洲分类

根据河流与盆地水动力特征可以将三角洲分为高建设性三角洲和高破坏性三角洲。高建设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又可分为朵状三角洲和鸟足状三角洲。高破坏性三角洲又可分为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前者以波浪作用为主,后者以潮汐作用为主(图8-25)。

1.河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此类河口均为弱潮河口,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河流分为若干分流入海,各分流河口泥沙迅速堆积,形成较长的向海伸出的堆积体,岸线十分曲折。伸出体之间的凹入海湾,淤泥沼泽分

布宽广,成为滥泥湾。整个三角洲形态有如鸟足。砂质体多循分流河口的河床发育,与海岸垂直,称为指状沙坝。沙滩及沙堤则较少。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育最为典型(图8-25a)。

朵状三角洲:三角洲呈朵叶状,指状河道沙向滨外过渡为长条状潮流脊状沙,反映河流作用仍居相对优势,但海洋作用也较强。岸线较为平直,沿岸发育有较大的沙嘴(或沙堤)(图8-25b)。

除河流入海三角洲可以成为高建设性三角洲外,河流入湖除湖滨三角洲外,几乎全是高建设性三角洲。

2.浪控三角洲

海洋波浪强度大于河流水动力能量或大致相等。这类三角洲虽有河流堆积所形成的向海凸出的弧状堆积体,但波浪作用使供给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发生再分配,因此三角洲前缘被塑造成为圆滑形状的海滩沙坝,沿海有连续的沙堤或堡岛,海岸基本上为沙堤或堡岛所封闭,如非洲的尼罗河和尼日尔河三角洲(图8-25c)。

3.潮控三角洲

在潮汐作用较强的地区,三角洲的形态主要受潮流作用的控制。其特征是一些分流河口多成喇叭状,有落潮流所带出的泥沙在口门外的海底堆积,成为与落潮流大致平行的长条形沙坝,即潮沙脊。潮沙脊从分流河口呈放射状分布(图8-25d)。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者对现代沙质河流和三角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沙质河流沉积作用模式和三角洲沉积模式。这些模式为研究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恢复提供了有效的对比标准和进行观察研究的提纲和指南,同时也提供了预测的依据和对沉积层序作水动力解释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