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驾驶逃逸怎么判定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4 20:49:47    

驾驶逃逸的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判定标准如下:

主观方面

驾驶员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驾驶员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如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等。

客观方面

驾驶员客观上实施了逃跑行为,包括驾车逃离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驾驶员虽未离开现场,但故意隐匿身份、破坏现场、伪造证据等,以阻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时间与环境

逃逸行为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发生,也可以是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实施。

逃逸行为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例如,驾驶员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离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其他特殊情况

驾驶员在肇事后运送伤者去医院抢救,但在途中或医院被抓获的,一般应认定为无逃避法律追究目的。

如果驾驶员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又偷偷离开,或是有报案条件和可能而不予报案事后被抓获的,则应当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总结:

驾驶逃逸的判定主要围绕驾驶员是否明知发生事故、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以及是否客观上实施了逃离行为。具体情形包括驾车逃离、弃车逃离、隐匿身份、破坏现场等。此外,还需考虑驾驶员是否有及时报警或救助伤者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特殊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