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8 12:02:11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在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包括溶蚀型、冲蚀型和流水作用型三种。溶蚀型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石坚硬、岩层连续性好,但石芽、石笋发育不全,仅发育一些简单的峰丛和峰林;冲蚀型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石比较松散,结构不紧密,岩层连续性差,但石芽、石笋发育较全;流水作用型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石较致密,结构紧密,岩层连续性差,但发育有沟槽和洞穴。

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以广西桂林山水、贵州梵净山为代表。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喀斯特地区,如:美国的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和昆士兰、新西兰的南岛等。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峰丛洼地、峰林丘陵和峰林平原三种类型。

  1. 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是一种由峰丛组成的洼地,又称峰林,它包括峰林和峰丛两种地貌形态。峰林是一种孤立的山峰组成的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也是最基本的形态。在我国广西桂林山水中,山峰、山峰之间往往排列着密集的溶蚀凹地。而在贵州梵净山中,也有一种由峰丛组成的洼地,称为“梵净山洼地”。

峰丛洼地一般都是由于溶蚀力过强而使可溶性岩石形成溶蚀凹地。当溶蚀力由大到小时,凹地逐渐变浅、变小、直至消失。当溶蚀平衡被破坏时,凹地又进一步扩大、变浅,最后成为一片平坦的洼地。洼地内部的岩溶发育较好,以垂直裂隙发育为主;而凹地内部岩溶发育差,以水平裂隙发育为主。

  1. 峰林丘陵

峰林丘陵是指喀斯特地区岩石被溶蚀后形成的高低起伏的山丘,一般都是成层分布。典型的峰林丘陵有:广西桂林山水(发育在石灰岩地区)、贵州梵净山(发育在石灰岩地区)、云南石林(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等。

峰林丘陵一般都是在石灰岩地区,石灰岩具有溶蚀后形成的石芽、石笋等,而石灰岩中的碳酸盐是可溶性岩石,所以碳酸盐岩区的峰林丘陵最容易形成。贵州梵净山峰林丘陵的主要岩石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还有少量石灰岩。

喀斯特地貌中还出现有一种特殊现象——“喀斯特峰丛”。所谓峰丛,是指由一系列高度差异很大的独立山峰组成的地形单元,其形态变化与喀斯特地貌中的岩溶作用有关。喀斯特峰丛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基本的类型之一。

  1. 峰林平原

峰林平原又称峰林低地,是峰丛洼地和峰林丘陵之间的低地,它有两种地貌形态。

一种是岩石较薄,岩层连续性好,只是发育了一些简单的峰林。在我国南方地区,峰林平原分布很广。在贵州兴义的兴仁、兴仁附近的喀斯特地区就是典型的峰林平原。在广西桂林一带,也发育有一些峰林平原。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分布广泛的峰林平原,如山西中条山区、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等地都发育有一些较大的峰林平原。此外,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广泛的峰林平原。

在我国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比北方地区要晚一些。主要是因为北方地区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有利于岩溶作用形成石芽、石笋和溶蚀洼地,而南方地区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较薄,岩石不容易风化剥蚀和形成溶蚀槽,所以岩溶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峰林。

  1. 峡谷

喀斯特峡谷是一种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喀斯特峡谷,指流水侵蚀形成的,垂直高度一般小于100米的地下暗河或地下溶洞。喀斯特峡谷是由水流冲刷岩石造成的。它包括大峡谷和小峡谷,一般小峡谷宽只有几米,深达数百米,而大峡谷却可以是几十公里宽,深达几千米。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是贵州,以黄果树瀑布为代表;云南的石林和丽江、大理等地也有很多喀斯特地貌景观。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方是西南地区,主要是贵州、云南两省。贵州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以梵净山为代表。我国在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发育最好、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

  1. 漏斗

在地表一定距离范围内,由地下岩溶水和地表水沿可溶性岩层的裂缝、溶蚀孔隙或裂隙等通道向地表集中,并在地表形成漏斗状或马蹄形的一种地貌形态。地表漏斗常呈圆锥状,也有呈锥形的;漏斗壁陡峻,一般高出周围地面50~100米。漏斗中的水岩作用,使岩石产生崩塌、剥蚀、沉积和水蚀等现象,其中以溶蚀型漏斗最为典型。

中国最大的喀斯特漏斗——松桃石锅寨,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20公里处的桃园乡大花村。该漏斗呈圆锥状,其顶部海拔1220米,底部海拔650米。底部最大直径约为30米,深10~20米,最深处达40多米。这个漏斗与周围的山峰、森林、农田和村落融为一体。这里虽然有1000多户居民居住,但人口密度极低。石锅寨的四周是一片森林和农田。它的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峰林和喀斯特地貌景观。

  1. 天坑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典型的一种,是地下溶洞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坑壁上留下的巨大岩坑。天坑一般位于石灰岩地区,也有部分在红色砂岩地区,其中尤以喀斯特地形中的喀斯特洼地中数量最多。

天坑的形成过程有两种:

一种是地质时期形成,如石灰岩地区形成天坑一般需要2亿年,而红色砂岩地区形成天坑则需要10亿年。由于地球上已发现的天坑多数形成于第三纪(距今约1~2亿年),因此人们把第三纪以后形成的天坑称为新生代天坑。但并非所有天坑都是新生代形成的。例如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勐巴娜西天坑,就是第四纪冰期(距今约8~10亿年)由于冰盖融化而导致地面下降而形成的。

另一种是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形成。例如,石灰岩地区发生岩溶作用后,地面逐渐下降,但如果地下河或地下洞中地下水被抽干后,地表又会迅速上升,这种情况就会使地面呈现漏斗状。

  1. 溶沟、溶洞

溶沟是指由基岩风化、崩塌而形成的沟槽,其形态多与地形坡度相一致。溶沟一般都向下延伸,有的伸入到基岩中,有的延伸到地下河中。溶沟的存在,使得岩溶作用得以充分展开。

溶洞是一种半闭合的地下空间,其空间呈半圆形、倒圆锥状,洞顶呈穹隆状或漏斗状。溶洞内有可供观赏的钟乳石、石笋等景观,也有很多珍贵的化石和各种动植物。溶洞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喀斯特地貌的产物,如石灰岩洞穴;二是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洞穴群。溶洞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因溶洞形态和成因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溶洞以“小狗”洞最为典型。这种洞位于地下河之上,在河流改道后形成的一个天然平台上,平台上有一条长约600米、高约20米的洞穴,其上生长着大量植物和苔藓。

溶沟和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形态。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多见。溶洞一般与地下河相通,洞内有石笋、石柱等景观;溶沟一般为土状或半土状洞槽。溶洞和溶沟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