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20:48
近年来,越来越多处于婚龄的女性迟迟没有跨入婚姻这道门槛。日益增多的“不婚”现象已俨然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不婚并不是现当代女性独立之后的产物,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迹可循了,并且在当时还成立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神秘组织——自梳女。
自梳女
自梳女加入到这个组织,就要彼此一起生活,终生不能嫁人。若是组织里有人反悔,爱上了男人,则要被浸猪笼。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她们对男人如此厌恶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自梳女的名字来自于自梳这个仪式,该组织兴起于清末民初的广东南部。古代未婚女子都会梳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待出嫁时由母亲或女长辈将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发髻。如果女子决心终生不嫁则需要进行一定的仪式来自行束髻,表示自己的态度,此称为自梳。参加仪式的女性须准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并且要用黄皮叶煮的水沐浴,然后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最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
古代历来女性地位都比较低,甚至可以称为男性的附属品。在当时,女性因为自身条件以及封建礼法的压迫,无论是下地劳作还是战场杀敌亦或是想要自立门户都不及男性,为了生存女性也就只能依附于男性,从而导致女性地位低下。
但十九世纪末,在珠江三角洲、佛山、南海德顺等地区缫丝厂相继出现。随着缫丝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大批的年轻农家女性就进入到缫丝厂里专门从事缫丝工作,当时缫丝国际价格正处于上涨时期,同时劳力资源也极其短缺,于是这些缫丝女工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工资。通常是五毛到一块钱,假如每年工作二百五十天就可以赚到两百多块钱,这在当时可是极高的工资了。因此,缫丝厂的兴起不仅让这些女性能够实现经济独立,也让这些女性逐渐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底气和勇气。
因此,一些希望逃离婚姻压迫的姑娘们纷纷选择成为自梳女,他们通过自己工作来养活自己,因为在当时广东南部繁荣的丝织业正好为单身女性提供了经济独立的机会。使自梳女在社会上更容易生存。
虽然这些自淑女们不再嫁人,但她们仍然拥有普通人对肉体和情感的欲望。他们通常会结成一种亲密的同性关系,也就是金兰姐妹契约。在节气的时候,他们也会根据农历挑选一个吉日举行仪式,用自己的积蓄来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其欢闹程度不亚于一场婚礼。同时,自梳女们也会收养一些女孩儿,组建一个拥有母亲伴侣和孩子的虚拟家庭。尽管这种家庭关系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但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自淑女的情感需求。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在那个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自梳女肯定会被全社会反对和排斥呢?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自梳女的收入成为了娘家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基础的加持之下,自梳女在娘家非常有话语权的,有时甚至超过了家中的长辈和男性。
此外,自梳女还会对家乡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在战争年代,有许多人因为自梳女捐助的物资而活了下来,他们还捐资建设小学,支持当地政府等等。这种不图名利和回报的行为,在当时使得自梳女美名远扬。
在解放之后,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妇女地位得到提高这些自梳女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了。所以,不管在什么社会,想要获得话语权的前提就是经济独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