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2:07:00
机器轰鸣,热浪蒸腾。
在贵州正合铝业集团(以下简称“贵州正合”)所属的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浇铸、环链、冷运、码垛、打包……
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银光闪闪的铝锭成品垛整齐排列,整装待发,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贵州和平(苟江)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该开发区以铝及铝加工为引领的基础材料产业完成产值72.33亿元,同比增长8.2%,占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2.1%;完成增加值9.87亿元,同比增长11.4%,占比高达51.1%。
铝产业,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而这背后,是像贵州正合铝业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集聚发力,以“富矿精开”延长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创新驱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贵州正合深知唯有创新方能立足。公司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高导电铝母线,正是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代表作。
与普通产品相比,贵州正合的高导电铝母线以其显著的低碳、节能特性脱颖而出,导电率优于国家标准,经反复试验验证,电阻率同比降低8%以上,节能效果显著。这使其成为电解铝、负极材料、电解镁、高压电柜、母线槽等超大电流电解冶炼工程的理想选择。
“我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基础铝材。”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道,“经开区鼓励和支持我们向中高端、新材料领域延伸。像高导铝母线这样的产品,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也契合了国家节能降耗的大方向。”如今,该公司已有知识产权76项,发明专利14项。
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目标,贵州正合还建成5万吨精深加工建设项目,将铜铝重熔加工销售、非标智能专用设备研发定制及技术服务纳入企业重点创新举措,打造再生铝循环产业基地。
贵州和平(苟江)经开区近年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其目标清晰:推动铝产业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基础材料向高附加值新材料转型升级,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全产业链条。正合铝业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
人才筑基
“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晓姝告诉记者,为此,贵州正合将人才视为发展的基石,构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引育用留”机制:
一是组织聚力揽才育才: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协同人力资源部门广纳贤才,并量身定制技能培训与职业规划,助力员工成长。
二是构建“双培养双推荐”模式,即“优秀职工向党员转化、党员向生产经营和技术攻关能手转化、优秀党员向班组长和技术创新带头人转化、党员管理骨干向高级管理人员转化”,打通人才成长通道。
贵州正合还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达到同频共振促发展。围绕生产、技术、重点、难点挑战,争创不同类型的“党员先锋示范岗”;在生产重点部位设置“党员责任区”,通过技术攻关、工艺革新、生产突击等措施,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生产计划落实。
贵州正合还持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引进一项操作技术、创一批优质产品、革新一项操作技术”,形成了“党员带团员、群众、工人”的帮带模式。“党支部通过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激发了全员创新活力,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张晓姝表示。如今,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的8名党员,分布在集团下属的不同企业。肯钻研、爱动脑的李恩明,从生产一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贵州正合时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部长,2022年当选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25被评为播州区“优秀技能人才”。截至目前,他带着同事累计为公司研发十多台铝母线专用加工设备,获得近十项专利。
作为扎根遵义市20余年的西南铝业龙头,如今,贵州正合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团公司,集综合型铝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年产值20多亿元。其产品线覆盖广泛,年产高性能铝合金棒20至25万吨、高端铝型材10万吨、幕墙铝单板80多万方、铝天花及铝板材200多万方,为建筑、工业、家居等领域提供全方位铝制建材解决方案。2018-2024年,公司连续7年蝉联“贵州民营企业100强”,获评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媒记者:庞飞
编辑:何祖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