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7:58:00
蒙牛和林格尔总部六期工厂
蒙牛现代化生产线
南山旅游景区
盛乐博物馆春秋文物陈列展
芍药花开
天皓玻纤包装链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以“产业立县”为战略核心,充分发挥毗邻首府中心城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和农牧资源富集的禀赋,锚定“建设呼和浩特城市副中心”与“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目标,探索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伸”模式,和林格尔县积极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型。蒙牛、正大等龙头企业带动乳业、肉牛等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从种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体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大数据、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引入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内蒙古信息园等重大项目,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与此同时,依托盛乐博物馆、南山旅游景区等资源,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多业态融合,打造区域文旅新名片。
目前,和林格尔县已形成产业协同发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其正以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蝶变”打造绿色农蓄产品加工新高地
蒙牛“奶立方”:
重塑乳业价值链
作为全球乳业十强的蒙牛集团的“大本营”,和林格尔县以“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布局闻名,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乳业基石稳如磐石。蒙牛集团2024年启动的“奶立方”项目,更将乳业深加工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走进蒙牛“奶立方”厂区,一座现代化乳业深加工基地雏形初现。该项目负责人甄利民介绍,“奶立方”是科技重构牛奶价值的试验场。在这里,牛奶通过LOSS(有序无损解析)系统被“拆解”为酪蛋白、乳脂、功能性蛋白等高端原料,精准适配特定人群营养、动物营养及微生物培养等多元需求。“过去牛奶是普通消费品,现在是生物科技的‘材料库’。”甄利民说。
科技创新是“奶立方”的核心驱动力。该项目汇聚20余位院士及顶尖专家智慧,从特定人群营养、微生物研究等多维度拆解牛奶价值,规划了从深加工1.0到3.0的进阶路径,旨在推动乳业从基础品类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项目投产后,可日处理原奶600吨,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为和林格尔县新增亿元级税收。与此同时,蒙牛九期奶粉工厂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可达3.6万吨,这是蒙牛在乳业产业园精心打造的第二个5G数字化工厂,对于完成蒙牛奶粉百亿产值布局具有关键推动作用。
正大智能化屠宰:
科技赋能“绿色工厂”
“生猪屠宰”与“窗明几净”能否共存?和林格尔正大集团的智能化屠宰加工厂给出了答案。该工厂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殖加工的认知:环境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污水处理全程智能监控。“舒适的环境可让肉质更鲜美,这是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升级。”内蒙古正大鸿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世玺指着实时监控大屏介绍道:“工厂将生猪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与正大农牧业智能云平台相连接,实现各环节数据实时监控和分析,保证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在这里,科技不仅重塑生产流程,更重构价值链条——每块肉品均植入溯源芯片,消费者扫码即可追踪从养殖场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屠宰厂下脚料经生物转化制成宠物食品,实现资源物尽其用。“科技让‘一把刀、一口锅’的作坊时代成为历史,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打开产业价值的无限可能。”高世玺说。
自2015年落地和林格尔,正大集团以“玉米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食品深加工”全链条模式扎根于此。高世玺算了一笔“区位账”:和林格尔毗邻京津冀市场,经呼和浩特中转,乘高铁3小时可达北京,叠加本地政策支持与产业集群效应,让这里成为“种养加销”一体化最优解。2022年项目投产后,不仅实现年屠宰百万头生猪的产能,更以绿色、安全、高效重塑了行业标杆。
产业创新: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创新
科技赋能的浪潮,正从龙头企业向和林格尔的产业土壤深处奔涌。过去,蒙牛的“奶立方”与正大智能化屠宰厂,是县域经济中耀眼的“单点突破”。如今,这些“创新火种”已燎原成势,催生出乳、肉、草、种、菜五大领域的全域升级:乳业领域,蒙牛联合院士团队攻克鲜乳深加工技术,获得3项专利授权;盛健羊乳集团启动“敕勒川奶山羊”新品种培育,推动国产羊乳种源自主化。肉牛产业中,内蒙古侩牛农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双肌牛”杂交育种填补国内高端肉牛种源空白,其“优牛之星”管理系统实现全程数字化养殖……
全域创新的背后,是和林格尔县构建的“政产学研金”协同生态。“2024年,和林格尔县出台创新驱动行动方案,以‘真金白银’激发全域创新活力。”和林格尔县科技局局长峰琴介绍,当地通过“研发投入奖励+高能级平台补贴”等配套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20%,已争取自治区、市“揭榜挂帅”重大专项15项,并设立县级科技专项资金定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这种系统性赋能,使传统产业的升级不再是“孤岛作战”——乳企的低温灭菌技术反哺药品包装产业,屠宰厂的冷链大数据助力预制菜企业精准排产,草业的固碳研究成果被光伏电站用于生态修复评估……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从“一头猪到一块肉”,和林格尔县产业“蝶变”之路,印证了科技赋能与龙头引领的双重力量。和林格尔县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答案: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未被唤醒的价值。
解锁“农商文旅体”融合密码 谱写乡村振兴时代新篇章
千年文脉铸就融合之魂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跨越春秋至辽金元时期,拥有2400多年历史,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时空在这里交错:战国青铜剑与汉代五铢钱共处,北魏角抵瓦当与唐代金花银碗同现,辽代马具与元代瓷碗比肩……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考古专家和盛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创建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忙碌着。过几天,审批部门的考察团队将会实地考察。
“现在我们正在创建的是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果创建成功,这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后有利于提供文旅服务,对周边的文化节点、旅游节点有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运营顾问孙徐鹏介绍。
走进与之形成时空对话的盛乐博物馆,东汉墓壁画和角抵瓦当揭开了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历史切片。这里集中展示了盛乐古城从春秋战国起,历朝历代在此设都建郡、民族融合的历史脉络。
“盛乐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有6件,二级文物有11件,三级文物有39件。”盛乐博物馆工作人员常晓乐介绍着金花银碗、黑釉碗、角抵瓦当等镇馆之宝,谈起每件展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
据了解,盛乐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这座深植于北魏龙兴之地的文化殿堂,凭借其独特的鲜卑文明研究价值、创新的展陈体系及全域文旅融合实践,成为文化赋值县域发展的亮丽名片。
万亩花海绽放产业之花
每年5月末至6月底,和林格尔县的万亩芍药竞相绽放,这片北疆之地便迎来一场“花海盛宴”。和林格尔县以花为媒、以节兴产,将传统农业节庆打造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强引擎。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芍药节从单一赏花活动蜕变为撬动全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当芍药花开放,园内芳草葳蕤,一片姹紫嫣红、游人如织的景象。和林格尔县以芍药节为契机,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通过“花卉+”模式,构建起“全域皆景区、四季有体验”的文旅新生态。2024年芍药节期间推出系列活动,涵盖晋剧、二人台小戏、奥威大型实景剧、台格斗乡村民谣音乐会等专场演出。此外,还在南山东广场芍药国风主题街精心推出国潮大集、品牌联合推广、非遗传承展示等活动,游客也可品尝“和林蒙鲜”区域品牌特色美食。芍药节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通过“以城带乡、以旅兴农”机制,和林格尔县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路径。
马背“革命”促进文体旅融合
在和林格尔县,一座以马文化为核心的现代马产业综合体——奥威马镇,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马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奥威马镇通过深挖马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体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奥威马镇以“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为核心理念,将马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作为突破口。奥威马镇内建立了马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国马文化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驯马、赛马、马具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定期举办“草原马文化节”“青少年马术研学营”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此外,通过与高校合作,奥威马镇推动马术运动标准化教学体系研发,培养专业骑手和马业人才,让传统马文化焕新升级。
如何让马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奥威马镇交出了创新答卷。2025年“五一”期间,奥威马镇将推进“挤马奶体验”“马泳狂欢”等互动式体验项目,同时,还会将传统舞台与新技术结合演绎“神马湖畔剧场”,届时观众将成为导演,光影将作为台词,每一次交流互动都将改变剧情走向。
“马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草原的灵魂。”奥威马文化生态旅游区总经理王红英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马产业合作,筹建国际马术赛事中心,让传统马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走向世界。”
农业提质助力乡村振兴
和林格尔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75万亩。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41.73万亩,粮食产量突破35万吨。露地蔬菜面积达两万亩。牲畜存栏97万(头)只,奶产量50.5万吨,肉产量6.2万吨。此外,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7家、示范家庭农牧场6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获批自治区级农村综合改革“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培优试点,成为全市唯一获批的旗县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稳步推进,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盛乐镇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如今,和林格尔县正以农商文体旅深度融合重塑发展基因: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体验经济,传统农业升级为美学产业,民族体育进化为时尚运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石景旭表示:“站在新的起点,和林格尔县将继续书写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好全县景点开发利用,切实提升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同时,我们将大力招引高端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优质资源,市场化开发运营文创产品,提前布局低空旅游、元宇宙等产业新赛道,打造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材料产业突围 点燃县域经济新引擎
4月9日,在和林格尔云谷新型产业园区内,天皓玻纤二期2号生产线窑炉喷枪喷出湛蓝火焰,标志着该生产线顺利点火。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按下“加速键”,更在和林格尔县新材料产业发展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大型池窑玻纤生产项目,内蒙古天皓玻纤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皓玻纤)自2022年落户和林格尔县以来,便肩负着推动当地从“乳业独大”向“多元强县”转型的重要使命。此次二期2号生产线点火,其采用的纯氧顶烧电助熔池窑、自动化配料系统及智能化分拣包装装置等核心工艺装备,构建起高效节能的全新生产体系,将工业固废煤矸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玻纤基材,实现了“固废—原料—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内蒙古自治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天皓玻纤的科技“突围”并非一蹴而就。历经3年攻关,该公司完成了利用自有煤矸石进行改性煅烧的研究,并在上游建设了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年产130万吨玻纤基材生产线。这一举措不仅让公司在原料供应上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更在原料成本控制和稳定性保障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布局方面,天皓玻纤展现出从“单点突破”到“产业生态”蝶变的战略眼光。该公司目前销售涉及近50个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叶片、光伏发电板边框及支架等领域,覆盖建筑建材、轨道交通、电子电器、汽车船舶、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同时,公司积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建设了年产4万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连续缠绕夹砂管生产线及年产1200万米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新材料组件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节能门窗生产试验线。此外,天皓玻纤还在积极筹备玻纤织物、物流托盘、汽车零部件等其他玻纤深加工及制品产业,致力于打造以自身为链头,上下游紧密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天皓玻纤充分契合玻纤行业特殊性,走出了一条具有“数字基因”的发展之路。该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化配置系统,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将配置精度提升至 1/1000,有力保障了生产的稳定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每一卷成品纱的可追溯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精准定位并快速解决,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6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的产能规划,天皓玻纤将填补华北、西北区域的产业空白,成为和林格尔县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
作为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实施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和林格尔县经济转型升级积蓄了强大的绿色动能。2月22日,华能北方公司10个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复工,这是近年来新能源开工规模最大的一次。项目总规模720万千瓦时,预计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超过13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4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
截至2024年年底,华能北方公司装机规模突破266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占比达26.5%,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2025年,华能北方公司力争完成新能源核准(备案)628万千瓦、新能源开工484万千瓦、新能源投产759万千瓦。
和林格尔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突围之道在于找准传统资源与新质生产力的“化学反应点”——将煤矸石的“灰”转化为科技的“金”,把产业链的“短”接长为市场的“足”,让新能源的“力”汇聚成生态圈的“墙”。随着“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这座曾经的乳业强县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朝着西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稳步迈进。
丨来源:青橙融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