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音乐学科创新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59:00    

□吴琳

第二届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于2023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国人工智能学理事长戴琼海在讲话中指出,音乐与科技的结合是音乐领域的必然趋势,对音乐产业的革新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科技在艺术创作领域崭露头角,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学习和模仿大量的艺术作品,并生成全新的艺术创作。这种智能化的艺术创作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而且推动着音乐学科的创新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融合基础

传统音乐学科课程体系多以音乐理论、演奏技能为核心,缺乏对科技手段的系统性融入。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需从课程结构、内容与形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包括“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在内的“科技+音乐”特色课程体系。“通识基础”模块以案例教学为基础,通过现场演示音乐信息的可视化与提取等技术,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重新定义学生对音乐创作、表演与审美的认知。“算法原理”模块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通识基础和算法原理,将音乐课程中关于数制转换、逻辑思维等内容列入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夯实计算基础。“前沿拓展”模块增设“数字音乐制作”“人工智能作曲”“音乐信息检索”“虚拟现实(VR)音乐创作”等教育内容,将编程、音频工程、数据科学等技能纳入必修或选修体系,开阔学生学科视野,激发学生对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探索欲望。“实践实训”模块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音乐作品创作环节,让学生结合SUNO、Udio、网易天音、天工音乐、豆包和即梦等AI音乐制作网站制作不同主题的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融合能力

加强学科教师能力培养。实施“音乐教师数字化技能提升与教学实践”项目,聚焦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发展要求,构建关于音乐学科的日常教学模式、专业学科体系、音乐教学法、专业技巧等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推动音乐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提升音乐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鼓励音乐教师参加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专项项目学术交流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音乐教师提供展示、分享研究成果机会的同时,拓宽其音乐学科知识面,深化其对音乐数字化教育转型的认知。组建兼职音乐教师团队。坚持开放式办学,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音乐学院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从海内外广纳英才担任音乐学科兼职教授,整合社会优秀师资力量,充实高校音乐师资队伍,为音乐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融合效果

构建数字化教学场景。建设智能音乐实验室、虚拟现实排练厅、全息投影演奏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开发基于5G+XR技术的远程协作教学系统,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体验全方位、多维度的音乐展示与拆解,获得突破视觉与听觉的非凡享受,实现从文字到身临其境的极致阅读体验。优化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精心编制音乐教材和讲义,构建课堂专属知识库;利用AI讲伴功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互动和个性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基于教师授课内容利用AI技术自动构建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回顾音乐课堂授课过程的核心要点。革新音乐教学评价。建立多维评估模型,利用AI软件,从作词、曲风、创意、知识点准确性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音乐作品进行评分并提出改进建议,既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考察学生音乐作品的技术实现度、艺术创新性、社会价值等多个因素,深化学生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学习体验。

强化科研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整合音乐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资源,建设涵盖声学实验、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模块的综合性实验室,聚焦音乐情感计算、智能作曲算法、音乐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建立“理论突破—技术研发—艺术创新”的全链条研究体系;聚焦音乐数字化教学中的关键技术瓶颈,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坚持以研促教,真切、真实、深入地将课题做扎实,将课题的成果辐射到教育教学各个层面,促进音乐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推动艺术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持续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举办音乐会、学术讲座及大师班等,有效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展示优秀艺术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音乐科技成果孵化中心,与数字音乐平台、智能设备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向教育产品、文化创意、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转化,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强化国际合作,拓宽融合视野

开展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原则,与国际顶尖艺术院校及科技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学生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项目,通过接轨国际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国际前沿的艺术与科技知识,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接收国外学生来校交流学习,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思想碰撞,共同探究科技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开阔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师生参加国际音乐学术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发表研究成果、展示音乐作品,借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前沿经验,从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联系与贯通方面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梳理与反思,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组织学生参加国际音乐专业赛事,如瑞士国际音乐大赛、斯德哥尔摩国际音乐大赛、克拉科夫国际爵士音乐节及西里西亚国际爵士音乐节等,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才华,与全球优秀的音乐与科技人才同场竞技,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推动音乐学科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与国际接轨。

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AIGC赋能高校音乐创造性协作课堂构建的多模态框架与概念工具研究》B-b/2024/02/19。

(作者系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