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2: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青年一代铸魂的“关键课程”,其高势位的课程本质、主导性的课程取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必须“开门讲课”,不能“闭门造车”。党政领导干部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少数”。如何将这个“关键要素”有效融入“关键课程”之中,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的独特政治优势和教育优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近年来,广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高校讲思政课,既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又以创新实践破解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难题,构建起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广东范式。
一、体制机制的三维建设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的制度机制。广东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着力构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委教育工委主抓、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高校层面建立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同时,将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列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各学校齐抓共管、积极联动。
落实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的常态行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规定: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到高校给师生讲思政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每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近几年来,省市级领导干部和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持续深入思政课堂,切实发挥了党政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使得落实和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上思政课成为广东各地区、各高校的一项常态化举措。
积极探索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路径。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试行)》,提出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专业团队和协作平台建设、思政课教学研究、思政课教学交流以及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通过组织校地(高校与地市教育局)共建、校校(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共建,立体式、多层次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模式,探索构建科学高效的思政课一体化协作机制。通过共建思政课程体系、共融思政实践基地、共享思政研究平台、共育思政师资队伍,推动思政课从“高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育人”。
二、实践效能的三重提升
党政领导干部将国家政策解读与自身亲见亲为的鲜活事迹相结合,破解了传统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悬浮感”难题。广州市主要领导干部讲授高校思政课时,就以“勇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共建现代化的新广州”为主题,根据广州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定位,用丰富鲜活的工作案例阐述了广州市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战略思考和生动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和认同,也让抽象理论在具象实践中获得生命力,政策文本在现实场景中产生共鸣。
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激活了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领导干部通过讲思政课这一实践活动,可以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盲点、思政课教师授课的断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弱点,从而在扫清盲点、筑起断点、补齐弱点上着力。例如,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专项工作,提出学校各部门要持续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质性支持,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保障。党政领导干部的深度参与,提升了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许多高校将思政课作为“金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了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对于参与授课的党政领导干部而言,这同样是淬炼能力的新考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来解答青年学生们在社会热点话题中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三、范式创新的广东逻辑
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深植于岭南文化基因。从康梁讲学开启民智到农讲所培育革命火种,广东历来有“经世致用”的教育传统。新时代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机制创新,实质是将“书院传统”转化为“制度优势”,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深度交融,发挥党政领导干部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感染力,营造新时代“关键少数”对“关键多数”的引领、示范作用。
其成功密码在于准确把握了三大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构建“政策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的转换机制;契合教育教学规律,建立“问题链-案例库-方法论”的教学体系;顺应领导干部成长规律,打造“实践者-讲述者-引领者”的角色进阶。
其显著经验在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广东省委教育工委负责人在2025年全省教育大会上指出,“广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用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生动案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故事”。
四、深化发展的路径前瞻
尽管广东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政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党政领导干部时间与精力的矛盾。党政领导干部事务繁忙,如何平衡行政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部分高校通过优化课程安排、提供教学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常态化机制。其次,是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在讲授思政课时,授课内容过于宏阔和理论化,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对此,高校应加强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及时反馈调整,优化课程设计。最后,是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如何确保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效果持续发挥和优化,需要深入研究分类推进人课匹配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确保实现不同类型党政领导干部的独特教育优势与不同课程独特教学要求精准匹配。
站在新起点,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常态化的广东样本或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其一,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针对人文类、理工类、艺术类、职业院校等不同校情学情开发专属课程模块;其二,完善数字化赋能机制,运用AI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动态曲线,建立教学效果动态评估模型;其三,探索迭代式教学方式,创新运用“场景化+数字化”等教学手段,建构多维立体课堂。
近几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打造“元宇宙思政课堂”,领导干部通过数字分身与学生开展沉浸式互动。这种技术创新或预示着未来思政教育形态的更多可能,但核心始终在于,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实践者成为播种者,让政策制定者化身思想启迪者。
在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方面,广东正在书写的这份样本,不仅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新时代党政人才与青年群体深度对话的机制性突破。
(黄聘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常态化机制研究(21SZK10586001)”及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教育研究专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2021GXJK018)”研究成果
编辑:吴方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