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万里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 绘就海洋生物种业人才培养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39:00    

浙江万里学院自2013年获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来,坚持协同布局专业与学科,2018年与宁海县政府共建海洋生物种业实体研究院,2023年获批省级海洋生物种业现代产业学院;先行先试探索“新农科”背景下服务浙东海洋生物“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

创建“五协同”育人特区 共制对接产业的培养标准

学校以现代海洋生物种业“育种—扩繁—推广”全链条的技术集成和攻关服务为特色,聚焦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整合学校生物种业相关专业、学科力量,联合宁海县政府、海洋水产种业龙头企业、种业联盟和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组建独立建制的校、政、企、协、院“五协同”海洋生物种业产业学院,设立“海洋生物种业”创新班。

学校以培养服务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选拔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国家一流共建专业学生;梳理“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发育和功能、新品种选育、绿色养殖模式构建”等核心能力需求,校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了“实基础素养、善种业思维、熟专业技能、谋创新创业”海洋生物种业人才培养标准。

重构“四递进”课程体系 共建“一体三化”教学内容

校企双主体构建“实—精—拓—强”四递进课程体系,逐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1年通识课程学习,夯实学生基础,激发种业兴趣;通过1.5年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提升学生在现代生物、育种、养殖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通过0.5年模块拓展课程教育,提升学生数智化分子遗传与良种培育、良种繁育与工厂化制种、示范推广与健康养殖能力;通过1年应用实践,强化学生育种研发、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学校构建“校内导师+产业教授”师资体系,基于技术与产业发展,依托产科项目、成果,共创案例、共建教材,共同实施“产学研赛创”一体、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以研发能力与产品设计成果为训练目标,形成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产品设计与工程化能力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化、综合化”实验教学内容;将行业标准、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模式引入“产业化”实训项目。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与产业技术标准、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对接,推动学生能力素养与行业需求对接;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等为依托,开展素质拓展教育。

搭建产学研实践基地 共创“四聚焦”教学模式

学校依托省级一流学科A类“生物工程”、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等“研学平台”,提升学生种业创新研发能力。建设国家级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省级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现代生物种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产学平台”,培养学生产业应用和技术服务能力。

学校聚焦“学研创悟”,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理论教学模式及“全程参与、自主设计、合作研讨、开放实施”的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中学、学中创、创中悟”。此外,依托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省市级科技特派团队构建场景浸润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创新、农业推广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操能力和创新水平。

创新“六共”管理模式 建立“全链条”质量保障机制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校企双主体共组管理团队,共搭产学研平台、共培师资、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先后出台“四协同”管理运行、绩效评价、学生培养等文件,“四递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文件,“四聚焦”教学运行、质量评价、持续改进等制度。创新激活产业学院内驱力,契合海洋生物种业产业链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浙江万里学院将紧抓“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持续深化“服务育繁推,聚力产学研”的探索和实践,以海洋生物种业为核心,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构建现代海洋生物种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葛楚天 林志华 夏静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