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0:57:00
刚过完60岁生日,“掌舵”上海银行近十年的金煜终于全身而退。
4月22日,上海银行公告称,董事长金煜因年龄原因辞职,辞呈送达董事会即生效,其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当天,上海银行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顾建忠担任上海银行党委书记,顾建忠从上海农商银行行长的任上回归“老东家”。
作为资深银行家,金煜于1965年2月出生,曾长期在建设银行系统任职。他自2015年6月起担任上海银行董事长,至今已近10年。
60岁,正是多数银行人绕不开的一个坎。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圈,目前有一批董事长或行长即将或已踏入法定退休年龄。“老将卸甲”后,金融机构又何以保持战略定力?
(图片由AI生成)
1
沙场老将“没有终点”
1965年底出生的王良,今年底将届60周岁。他麾下的招商银行,在宏观经济、资本市场震荡起伏背景下,提交了一份2024年业绩报告:营业收入3374.88亿元,同比下降0.48%;归属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承压之下这份成绩单,基本是银行业的晴雨表。
作为那个年代的“学霸”,王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1年取得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后。他在1995年6月进入招商银行, 从基层一步步走到行长位置, 用了大约27年。2022年5月19日,招商银行召开全行干部大会,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秘王良被任命为该行党委书记。同时,拟任招商银行行长。随后,这名“老将”成为继王世祯、马蔚华、田惠宇之后的第四任招行行长。不过,相比前几任行长,王良的任期明显偏短,“守成”的姿态也更明显。
王良(图片来自网络)
狂澜之下临危受命,作为党委书记和行长,王良不仅是战略推动者,是业务操盘手,也是零售战略的“当家人”。从攻到守,从破到立,如何到守正创新? 2023年,招商银行首次提出了价值银行战略。王良解释,“价值银行”的重要内核就是追求多元价值,为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社会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眼下,对于这位近60岁的沙场老将来说,“转型变革没有一蹴而就”,银行经营也“没有终点”。
2
高迎欣的“成绩单”和“工资单”
从深圳跳转到北京,是另一张面孔。1962年7月出生的高迎欣担任民生银行“一把手”已经5年左右。2020年5月底,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总裁高迎欣出任民生银行党委书记;6月底,他接任民生银行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去年6月,高迎欣再度成为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
高迎欣(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度,高迎欣曾以接近600万元的年薪成为A股上市银行中的高管“薪酬之王”。而从已公布的2024年度财报看,高迎欣去年年薪为334.63万元,继续领跑同业高管。对比“明星银行”行长,2024年度王良的税前薪酬约为296万元。与此同时,民生银行高管也以4048.54万元的薪酬总额在上市银行中处于前列。
不过,民生银行刚刚交出了近10年来最差成绩单:该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62.90亿元,同比减少45.27亿元,降幅为3.21%;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减少35.27亿元,降幅接近一成;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64元,同比下降超11%。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总额656.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3亿元;不良贷款率1.47%。记者注意到,高迎欣年报致辞中称,一年来,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今年63岁的高迎欣早已触及退休“红线”。记者注意到,他的前任、原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退休时,正是63岁。
3
“金融向善”有待赶考
继续放眼全国性股份行阵营,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也刚满60岁。
1965年4月出生的陆建强在银行体系的从业时间不长。2022年1月11日,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在距离退休年龄仅一年的情况下突然卸任董事长,引来诸多猜测。随后,陆建强“空降”浙商银行。他曾在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政协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等部门长期任职。掌舵浙商银行之后,他向全行和业界抛出“善本金融”的理念。他称,要将善本金融作为“金字招牌”,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探索中国特色金融新范式,形成金融顾问、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善本信用、善本信托、员工向善和问责向善等“六大支柱”体系。
陆建强(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4月,“70后”陈海强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并提名为浙商银行行长。作为准行长,陈海强将与陆建强搭班子形成“双强组合”。就在不久前,陆建强刚刚连任董事长,但“退休”红线仍可能成为绕不开的坎。
另一家头部股份行也值得注意。1966年6月出生的方合英现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他也兼任中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从履历看,他属于中信银行历练提拔的典型干部,也是这艘十万亿级“金融巨舰”的重要掌舵者。
方合英(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4月22日晚间,中信银行发布关于行长任职资格获核准的公告称,芦苇自2025年4月21日起就任中信银行行长,这意味着“信托一哥”掌门正式回归。芦苇现年54岁,是中信银行的“少将派”,曾供职中信银行超过25年,也系内部一步一步成长培养的干部。
从59岁到54岁,从主帅到大将,两位资深银行人能否带领中信银行穿越零售转型“阵痛期”,尚待考验。
4
城商行“好学生”们的阵痛
城商行阵营也可圈可点,一批“好学生”们或需要面对“一把手”的何去何从。
1965年9月出生的霍学文今年将满60岁,他掌舵北京银行也刚满3年。2022年初,他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位置上“空降”北京银行。此前长期尝到“属地红利”和区位优势的北京银行一直是城商行“头雁”,不过近年来被同业纷纷赶超,除了资产规模之外,其他关键指标都被优势不再,其“一哥”头衔也受到质疑。
去年,霍学文的“水晶球理论”引来注意。在2024年8月的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他谈及北京银行转型方向时表示,将形成包括零售水晶球、对公水晶球、金融市场水晶球、风控水晶球、客户水晶球、科技水晶球在内的“多水晶球一体化数字化管理体系”。今年2 月初,北京银行突然宣布全面启动“All in AI”战略,霍学文称,该行正式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阶段。
作为城商行“新晋一哥”,江苏银行董事长葛仁余今年10月也将满60岁。2022年9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葛仁余为江苏银行行长;2023年10月,他出任江苏银行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当年12月其任职资格获核准。
葛仁余(图片来自网络)
葛仁余属于银行体系的“科技线口”出身。他曾在多家金融机构担任要职,包括建设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及信息技术管理部;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等。2013年8月,他加入江苏银行,出任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在银行圈,由一位CIO逐步成长为董事长的路径比较罕见,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当前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互为佐证的是,葛仁余此前曾表示,江苏银行的目标就是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将“智慧化”位列全行战略之首,并始终保持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敏感性。
葛仁余麾下,江苏银行不仅在业务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还在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成效。该行在存贷款利率下调、息差收窄、风控压力攀升的行业背景下,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10.76%,资产总额逼近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89%。
直面“退休红线”,葛仁余在信息技术领域积累的深厚背景和丰富经验,未来还能否使得江苏银行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有待检验。
聚焦另一家城商行“优等生”宁波银行,该行董事长陆华裕于1964年出生,已过60岁。记者注意到,2025年,是陆华裕加入宁波银行的第二十五年,也是他任该行董事长的第二十个年头。
5
70岁仍担任副董事长?去年多名金融高管已退休
实际上,去年以来已有一批银行高管退休。比如,去年成都银行先后公告,李金明因退休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呈,申请辞去副行长职务,辞任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退休,郑军不再担任总经济师职务。记者注意到,李金明和郑军均系1964年出生。
不过,成都银行副董事长何维忠今年已经70岁。据悉,何维忠自2008年6月起任副董事长,任职超过16年。
去年12月,北京银行公告,因退休,王健不再担任副行长职务。资料显示,王健于1964年9月出生。
不只是银行系,多家券商公司核心高管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引发关注。比如,去年9月,财通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总经理黄伟建因到退休年龄,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及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委员等有关职务。不过,国金证券的现任董事长冉云1964年出生,已年满60岁。
6
延续前任战略还是借机调整重心,成关键测试
2025年,随着国内多家银行的“一把手”或核心高管陆续步入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银行业将迎来一轮高管更替潮。这一现象不仅涉及人事变动,更可能对银行的战略方向、企业文化、团队稳定性以及业务连续性产生“涟漪效应”。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从招商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王良到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从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到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他们所在的单位很大概率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他们也正面临退休的“红线”之考。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来自股份行、城商行等阵营的多名“一把手”,实际掌舵的时间并不长。比如,王良、陆建强、霍学文大约只有三年时间;方合英、葛仁余不足两年。高迎欣稍长,大约为五年。
对此,有国有大行中层干部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一般来说,总行级的战略从调研、制订到部署、执行再到基层落实、反馈,二、三年的时间远远不够。
那么,银行等核心高管退休潮,究竟有何影响?
据记者观察,新老交替之下, 金融机构的战略方向的调整与延续性成为最大的压力测试。
分析人士认为,新老交替可能带来战略转向,新任高管“一把手”会带来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策略。不过,银行是否有足够定力选择延续前任的战略以确保稳定性,还是借机调整业务重心,并无标准答案。
比如,浙商银行陆建强倡导“善本金融”“善本治理”。有分析认为,当前金融机构追求短期财务回报的压力普遍较大,可能导致决策时偏重获取短期利润。浙商银行如何保持上述战略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并落地实践,或存在“变数”。
“All in AI”战略,成为北京银行霍学文的关键筹码,也是“城商行头雁”转型答卷。当下,他的“水晶球”能否驱动这家地方城商行实现数字化转型,依然挑战重重。
2019年底,恒丰银行该行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完成了国务院批复的“剥离不良、引进战投、整体上市”三步走改革重组方案中的前两步,逐渐走出了“至暗时刻”。但是,今年59岁的董事长辛树人在他的任期内依然重担在肩,不仅需要出清历史遗留风险,还要完善公司治理架构、筑牢风险防线,并要努力兑现此前制定的“3年-5年-10年”的蓝图。如何全面实现“三步走”,对于辛树人和恒丰银行而言,仍是旷日持久的“赶考题”。
7
企业文化重塑和团队稳定性备受考验
其次,是企业文化的重塑。据业内人士分析,领导风格差异影响组织文化,不同的高管团队可能塑造不同的企业“画风”。例如,中信建投董事长王常青今年退休后,由中信银行行长刘成接任。王常青在中信建投任职期间强调“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文化理念,而刘成的银行背景可能带来更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把手风格和文化的变化,经常会在执行层面带来阵痛效应和适应周期。”有深圳金融从业人士如是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据了解,高管变动初期,员工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短期内可能影响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
再次,一把手或者核心高管退休,也会影响团队稳定性与人才梯队建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有分析认为,核心高管退休后,其核心团队(如副行长、部门负责人)可能随之调整,甚至出现人才流失。而人才梯队是否健全决定过渡是否平稳:如果银行已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交接会更顺利;反之,可能出现“青黄不接”。
作为深圳本土金融机构,平安银行近年来也开启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改革。记者注意到,为了给干部队伍吃下“定心丸”,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曾阐释指出:“不是换一个一把手就要折腾一次,就要推倒重来。战略改革项目的初衷是延续此前良好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保持经营的连续性。”
此外,一把手或核心高管退休,也可能对客户信任带来影响。有分析认为,长期任职的高管通常与核心客户建立稳固关系,其离任可能导致部分客户重新评估合作意愿。例如,廊坊银行前任董事长邵丽萍在任期间推动该行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她的退休可能影响部分客户的信心。
那么,新管理层如何稳定市场预期?业内建议,新任高管需要迅速建立市场信任,例如通过清晰的战略沟通和稳定的业务表现。
不仅如此,如何处理和大股东的关系,也是“一把手”的重要考核。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以民生银行为例,泛海集团、东方集团等曾是该行的重要股东,但近年来相继出现财务危机,导致相关贷款面临巨大风险敞口,民生银行近年也多次与泛海、东方两大股东对簿公堂。对于今年63岁的董事长高迎欣来说,股东问题或是他在退休之前需要攻坚破局的难点之一。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从2025年起实施。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弹性退休政策允许金融高管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提前或延后退休,部分银行可能利用这一机制延长关键高管的任期以保持稳定。
还有观点指,国有银行高管退休需符合干部管理程序,也会考虑战略的稳定性。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或才是保持金融战略定力并穿越周期的“终极解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