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村夜话”民意沟通机制——在唠嗑闲聊中解难题聚民心工作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6:34:00    

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如何有效打通干群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基层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乡村夜话”民意沟通机制的应运而生,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时间地点灵活。“乡村夜话”充分考虑到村民的生产生活规律,活动时间不再由干部单方面决定,而是利用晚上、农闲等村民相对空闲的时间开展。活动地点也选择在村民院落、文化广场等群众熟悉、感到放松的场所。这样的安排让村民们能够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轻松参与到交流中来。

形式内容开放。与传统会议截然不同,“乡村夜话”不设主席台,干部们不念稿子,乡镇干部、村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圈,泡上一杯清茶,营造出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交流的内容既可以围绕事先征集的主题,如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用水用电困难等乡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群众即兴提出的各种疑问和建议,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干部角色转变。在“乡村夜话”中,干部们彻底转变了以往的“官”架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成为了认真的倾听者、耐心的答疑者和细致的记录员。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能够现场解答的,干部们会立即给予清晰明确的解答;对于那些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干部们会认真记录下来,并向群众承诺明确的回复时限;而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干部们会积极吸纳到乡村发展的决策中。

建立健全制度。为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解决,“乡村夜话”建立了完善的问题销号制度。对在“夜话”中收集到的所有问题和建议,工作人员都会建立详细的台账,明确每个问题的责任单位和办理时限。办理结果会在下一次“夜话”中向群众反馈,或者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乡村夜话”成为了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直通车”,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群众也感受到了干部的真诚与务实。这种双向的理解和信任,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编辑:王海旺

作者:梁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