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此,你们不再只有名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57:00    

来源丨江西新闻客户端

从此,你们不再只有名字

志愿者为于都百名烈士画画像

视频|熊祖颐、焦亮辉、陆文青

夏雨欣 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当年我父亲走时,连张照片都没留下啊……”人群中,90岁高龄的胡三风啜泣着。胡三风是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村民。4月2日,清明节前夕,她拄着拐杖来“迎接”她的父亲。

▲胡三风手握鲜花,准备迎接父亲的画像。本组图片摄影除署名外 | 焦亮辉、陆文青

这一天,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里,于都县举办“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暨百位烈士画像捐赠活动,百幅烈士画像被郑重地交到胡三风等100名烈士家属手中。画中的烈士个个英气勃发,家属们抱着像框从英名墙下走过,像框背面的文字与墙上的名字骤然重叠。这些画像由安徽、武汉、浙江等地高校的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此次捐赠活动,是一次跨越世纪、跨越山河的“相见”,更是一场用画笔接力的精神传承。

▲于都县“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暨百位烈士画像捐赠活动现场。

你们,意气风发的模样

“好的,您拿画像来,我们根据您的描述再进行修改。”4月2日上午,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记者见到正接完电话的烈士遗孀叶庆华。刚刚送完画像,就有烈士家属打电话给她,说想要对画像进行微调。

叶庆华,江西弋阳人,是烈士孟祥斌的遗孀。2007年,孟祥斌因救人而牺牲,生命定格在了28岁,成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为了缓解对丈夫的思念,叶庆华这些年都在做同一件事——为烈士寻亲而奔波,先后发起“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等公益活动。

▲烈士家属找到叶庆华(右一)修改画像。

此次,百幅烈士画像赠送活动就是由叶庆华组织发起。2024年10月,叶庆华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同为烈士遗孀的于都县百岁老人段桂秀“一生守望红军丈夫”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定居在浙江金华的她专程来到江西于都,为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送去一张她与丈夫的手绘“结婚照”,一张迟到90余年的“结婚照”。

▲段桂秀收到手绘“结婚照”(左一为叶庆华,中间为段桂秀)。摄影丨张普贵

之后,于都县不少烈士家属找到叶庆华,想为逝去的先辈绘制画像。叶庆华深刻明白,一张照片、一幅画对生者的意义。而在于都,没有留下画像或照片的英烈太多。

罗淑芹是主动报名画画像的烈士家属之一。她的二爷爷16岁从于都出发参加长征,18岁在陕西牺牲。家人对他的念想仅有刻在纪念园里英名墙上的一个名字。从2023年底开始,罗淑芹便在当地咨询有关人士,想为二爷爷画一张年轻时的画像,让后代都能记住他。可是由于时间久远,且只有老一辈口述的外貌特征,绘画难度大,罗淑芹屡屡遭拒。

▲罗淑芹手捧二爷爷的画像。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寻找,就在罗淑芹快要失望时,叶庆华出现了。在提供外貌特征和二爷爷外貌相似的亲爷爷的照片后,罗淑芹开始了等待。

去年底,叶庆华决定去圆这些烈士家属的梦,她与多地高校联系,召集了80多名专业师生,成立志愿者团队。确定绘画名单后,今年2月份起,开始着手作画。短短时间内,他们完成初稿,汇总百位家属的修改意见,并逐一联系修改。

▲叶庆华手机中与烈士家属的沟通记录。

今年清明前夕,叶庆华再次来到于都,为烈士家属送来百幅画像,这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次。叶庆华说,我们要记住,有一群年轻人意气风发地来过,他们把希望和岁月静好留给了我们。

一遍遍修改,反复打磨,二爷爷的模样出现在了罗淑芹眼前。“我会拿回家好好珍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说。

当天,来自黄麟乡的温林发闻讯赶来,因为家里没有留下老一辈的照片,他没有报名此次送画。叶庆华听到后毫不犹豫地说:“留下外貌特征和亲属的照片,我们来画!”

我们,跨越山河来勾画

跟叶庆华一起把画像送来的还有一群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志愿者。80多名志愿者中还有武汉、浙江等地高校的师生。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为烈士作画。

革命年代,于都这片曾被鲜血浸润的土地上,镌刻着苏区人民倾尽所有的奉献。叶庆华说,她去过很多地方为烈士送画像,于都的这批画像中,有近10户人家家中有2位及以上烈士,“我们和学生都很感动,这片红土地上充满红色印记。”

百幅画像,百个面孔,画像中的人,身着军装,有着不同的年龄,目光却一样的坚定。志愿者全家乐说:“战场上的他们,表情一定非常坚毅,所以我们画的时候会十分注意对眼神的把握。”

“你看我跟哥哥的眼睛是不是特别像,画得简直一模一样。”烈士家属严先秀举着哥哥严观林的画像笑着说。严观林比严先秀大5岁,去参军时年仅17岁。父亲早逝,哥哥在参军的第七年牺牲。

▲严先秀与哥哥的“合影”。

哥哥走后,严先秀决定追随哥哥的脚步。“当时妈妈不让我去,但是我坚持要去,多苦多累我都能适应。”参军后,严先秀更能理解哥哥。

严先秀将哥哥仅存的一张黑白照片提供给志愿者,经过多次沟通修改,看到最终的画像,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再一次看到哥哥了,我很想他。”

到现场送画像的志愿者,看着这一幕,都很受感动。大一新生袁家佳是第一次为烈士绘制画像。之前被学校此类活动的纪录片打动,她想,大学一定要干些像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绘制画像,袁家佳先给烈士的亲属出初稿,再跟烈士亲属沟通,不断地修改完善,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画像尽可能接近烈士本人相貌。“在反复修改中,我好像和革命先烈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 ”她感慨地说,“看到家属们圆梦,值了!”

他们,跨世纪的梦成真

“这是我的伯伯汤升昌,我从没有见过他。”烈士家属汤万华凝视着画像说。汤升昌16岁从于都出发参加红军,留给后辈的只有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和一封家书。

▲汤万华抚摸着伯伯的画像。

从未谋面的伯伯到底长什么样?汤万华只听父亲提过伯伯长得像爷爷,所以找志愿者帮忙绘制画像时,线索只有老一辈口口相传的外貌特征。从模糊的照片到清晰的样貌,从口述外貌到重现面容,这是一场久别的“重逢”,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今天,我们终于‘相见’了。”

▲易克美正在祭奠先辈。

这次,烈士家属易克美带走了两幅画像。她家有两位爷爷先后牺牲,只留下了四封家书。易克美看着画像,在爷爷的墓碑前放声大哭。她说,准备将两幅画放入村里的祠堂,让这份思念和信仰传承。

如果说百幅画像为烈士家属建起了思念的“桥梁”,那么于都河畔的传承则让信仰落地生根。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小金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还原更多烈士的音容相貌,温暖烈士家属,让英雄“归家”。

这一天的于都县烈士纪念园里,处处是“重逢”的感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