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3:00:00
2025年3月30日,抖音总裁韩尚佑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宣布,“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以下简称网站)上线,面向社会公开抖音算法原理、社区规范、治理体系和用户服务机制,引发关注。
根据抖音官方公布的内容,平台“预估用户行为概率”“通过多目标建模等方式实现更优质、丰富的内容推荐”。具体而言,是依靠用户“点赞、关注、分享、评论的概率”,从中挑选出概率最大的一部分内容推荐给用户。也就是说,算法无需理解内容类型或语义,就能直接预测用户行为。这份公告也表示,算法需要依靠平台治理体系“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比如算法可以被“调教”与“驯化”。
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早已走入万千大众的生活,“放不下手机”“住在网上”成为当代人的生活实象。多家机构的统计均显示,全球民众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已经达到平均六到七小时之久,“阅屏时间”已经与睡眠时间相差无几。人们热衷于盯着屏幕,自然与社交网络/短视频的吸引力密不可分,而诸如“成瘾”“刷屏”的现象,也与社交媒体与短视频背后的“算法原理”有关。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算法”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用户的偏好会被精准捕获,推荐算法可以帮助用户过滤海量信息,从信息海洋中更快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算法也会造成用户“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而且根据用户偏好精准“投喂”相关内容,造成某种“双向奔赴”,让用户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浪费大量时间。这让“天下苦算法久矣”的声音不绝于耳。
社交媒体与短视频是科技昌明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赢得了海量用户。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它们背后的“算法原理”带来的负外部性也逐渐为人认知。“投喂”这个词堪称是对“算法原理”的精准总结,原因就在于算法原理可谓直接击中了人性的弱点,社交媒体与短视频上的声色旖旎持续刺激着人的大脑,让人们陷入短期满足、及时行乐的反馈机制,造成注意力下降与大脑机能受影响。
近期两份最新研究《放不下的手机》《大脑不满足》均指出了“算法原理”带来的可能负外部性:不止于多巴胺驱动的短期反馈循环,还可能对人类的注意力、记忆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多方面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于,智能手机会变成某种“老虎机”,让用户变得欲罢不能的同时,也失去对于真实生活的掌控能力,手机成了全天候对用户发号施令的无生命上位者。
进一步说,其负外部性恐怕还不止于此。如果平台疏于监管的话,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大量假新闻与诈骗信息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举凡“骗老人经济”“假货泛滥”“巨额打赏”与“天价氪金”,在现实中造成的危害无不是借助了“算法原理”背后的上瘾机制,甚至可以借此而“精准定位”受害人。
有鉴于此,“算法原理”如何变得像此次抖音官方所说的“实现算法的向上与向善”,就是外界对“算法原理”的进一步期待。比如,根据抖音公开的算法说明,其算法无需理解“内容类型”或“开心愤怒情绪”等现实语义,只通过潜在特征向量运算,就能实现对用户的行为预测,实现“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的精准推荐。然而,不顾信息内容而只依据数学建模进行推荐,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在特定人群中大肆传播。
南方周末近日曾报道,涉及“未成年人网络软色情”的“举牌”行为在社交平台泛滥,这种网络流量堪称是名副其实的“毒流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还涉嫌违法犯罪。这是“算法”首要应解决的问题。抖音官方也在3月31日公布了《关于严打涉未成年人“毒流量”与违法行为的治理公告》,对那些“不良‘举牌’”“假照假跳”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而“毒流量”并不只涉及未成年人,还有大量的虚假诈骗信息、谣言、伪科学信息在社交网络上泛滥。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流量而不顾公序良俗甚至擦边违法的行为也屡禁不绝。平台方就有必要也有义务改进算法原理,对那些虚假信息甚或是诈骗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处置,防止外界因之受害。而对那些“诱惑大额打赏”“骗老年人经济”的内容,平台方更应负起监管责任,至少更加精准地甄别那些针对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或老年人的流量,防止他们一不小心就着了道,带来巨额损失乃至恶性事件。
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喜欢使用产品,是所有推荐算法天然的目标。这当然也是对平台最有利的目标。但平台仍有必要通过对算法进行改进,实现更多元的目标,破除信息茧房,防止用户过度沉迷,这是更大的公共利益所在。总之,此次抖音官方公布“算法原理”是开了个好头,但在公布“算法原理”之际仍应持续拿出改进“算法原理”的计划,建立防沉迷机制与内容多样化机制,并持续打击垃圾信息、假信息与诈骗信息,以增进公共利益。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