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0:44:00
鲁网7月15日讯(记者 王玉龙)毛公鼎全形拓本的沧桑纹路在展柜灯光下若隐若现,《十钟山房印举》的斑驳纸页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一次文物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的返乡。近日,潍坊市博物馆携陈介祺珍藏进京展出,以500余件珍贵文物构筑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展现了潍坊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思考与卓越实践。当龙霄飞教授带领观众领略陈氏收藏的金石风采,当孙敬明教授铺开金石学的瑰丽长卷,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晚清金石宗师的学术成就,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与创新表达。
陈介祺作为“前清学者收藏一大家”,其“鉴古传古”的学术精神在当代潍坊得到了创造性转化。这位清代潍县著名金石学家穷尽毕生心血收藏研究古代器物,其“万印楼”所藏古代玺印之富甲天下,毛公鼎、天亡簋等重器铭文研究开一代学风。而今潍坊不仅精心保存这些文化瑰宝,更通过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众教育等多维路径,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特展中半数展品属首次公开亮相,体现了潍坊文化工作者的学术勇气与分享精神;讲座与赠书仪式则彰显了知识传播的公共意识。这种对历史负责、对公众开放的态度,其实也正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所在。
潍坊对金石文化的传承弘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传承体系。在学术研究层面,依托潍坊市博物馆等机构,联合高校学者持续深耕,推出《陈介祺研究》等学术成果;在展览展示方面,从本地常设展到赴京特展,不断拓展传播半径;在教育普及领域,通过课程、讲座、研学、非遗体验等形式,让金石文化走出象牙塔,让文化传承从“小众”走向“大众”。潍坊还连续多年举办陈介祺艺术节、金石文化周,已成为海内外金石爱好者的盛会;“万印楼”藏品突破2.3万件,构建起完整的金石文化研究体系;特别是全国首家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金石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体系化运作模式,使金石文化从专家书斋走入百姓生活,从地域性知识升级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潍坊选择将这场潍博“建馆60余年首次大规模赴京”展览放在北京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空间,本身就隐喻着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刻理解。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潍坊的金石文化传承实践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如何守护文化根脉成为重要命题。潍坊的做法表明: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文物保管,而是要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话。当年轻观众在毛公鼎拓本前驻足,当普通市民在讲座中领略篆刻之美,当小孩子们亲手拓印一张陶文篆刻,传统文化的基因便悄然植入现代心灵。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打破了“博物馆化”保护的局限,使传统文化成为流动的、生长的精神资源。正如陈介祺当年不仅收藏器物,更研究其背后的礼乐文明,今天的文化传承者也应着眼文物背后的思想精髓。
金石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承载着文字演变、艺术审美、工艺技术等多重价值。潍坊立足这一特色资源,打造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从“金石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到国际性陈介祺金石文化节,从专题博物馆建设到文创产品开发,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生态链,不仅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文化支撑。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示范了如何用传统文化回应现代性挑战——当机器复制时代消解了艺术的“灵光”,金石的手工质感与唯一性,此时恰恰提供了对抗同质化的文化解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潍坊传承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的经验具有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并重,需要制度保障与民间参与结合,需要资源保护与价值开发兼顾。当更多城市能同潍坊一样,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遗产,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将形成磅礴合力。金石永固,文明长新——或许,这就是这场跨越千年文化盛宴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