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3:19:00
【专家学思】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包容、更智慧,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是弥补社区功能缺陷、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的需要,也是城市治理转向精细化的重要标志。
从全国范围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在探索便民生活圈的差异化路径。北京市率先在全国打造便民生活圈评价体系,改造后的街区兼具“潮”气和烟火气;上海市将规划建设与社区协商紧密结合,将空间建设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让市民能够亲身体验到公共服务的人性化关怀,享受更加便利多样的生活体验;杭州市从社区公共空间里挖潜力,平价便民服务点已经成为不少小区的标配。这些实践共同表明,便民生活圈建设已成为中国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过去一段时间,城市的发展曾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社区重“单一的居住功能”,公共设施不足、公共服务缺失。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补课”,旨在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空间秩序、建设“完整社区”,就近满足居民多样需求,增添城市烟火气。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需要系统性思维,兼顾空间活化、社会联结与技术创新。
城市存量空间的高效利用是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基础。城市居民的日常起居生活,大部分在社区完成,他们需要完善的基本服务设施、便民的商业服务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管理者要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充分用好和活化既有空间,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服务载体。例如,成都市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7类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让城市建设成果可感可及、普遍受益。这些“新旧共生”的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保留了城市记忆,赋予空间新的功能价值。
城市社会联结的重新再造是便民生活圈建设的载体。便民生活圈的本质是“生活圈”,而非“商业圈”。便民生活圈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空间和社会联结的空间。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涉及规划、商务、民政等多部门协同,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的共同参与。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激活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天津市滨海新区华纳社区就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整合社区组织、志愿者、公益资源,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成都市武侯区的空间改造遵循“把居民撬动起来、链接进来”的理念,让各年龄段居民参与空间改造,进一步融入社区。这种多元共治模式,既提升了服务效率,也增强了居民归属感,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数智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支撑。在数字时代,便民生活圈建设离不开智能化支撑。数字技术的引入,能实现信息精准推送,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还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生活服务更便捷高效,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例如,杭州市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在社区安装24小时政务服务综合自助机、打造社区智慧微诊室、建立“社区在线圆桌会”平台、社区居民线上互动平台等,既便利居民生活、又激发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社区自治。这种“数智融合”模式,为便民生活圈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之,便民生活圈是城市空间要素的再平衡,不仅补齐了社区服务短板,更让城市空间找回烟火气与人情味。这种“微更新”策略体现了“城市即人”的治理价值,为探索以人为核心、智慧与温情并存的城市化之路贡献智慧。
(作者:吴晓林,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