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9:4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张一昀
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作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杭州西湖区于日前发布“我的西湖B面”十大品牌旅游线路,以年轻化、沉浸式体验重构文旅边界,将科技研学、市井烟火与山野露营交织成当代的“诗与远方”,解锁四季的精彩。
当西湖断桥的繁花谢幕,不妨转身潜入城市的另一重秘境。这里的街巷不贩卖明信片式的风景,却有着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你可以在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东巢·碾米厂”)的混凝土穹顶下听艺术与时空对话,或者在五里塘历史风貌区的沥青路上追寻旧时回忆,还可以钻进三墩镇的烟火巷弄尝一口滚烫的乡愁……
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工业废墟里的艺术新生
穿过高架桥下交错的钢筋森林,是一座由工业遗址改造来的“精神乐园”——东巢·碾米厂。
步入东巢·碾米厂,红砖墙上的标语已褪成暗红色,斑驳的储粮筒仓、锈迹斑斑的工业建筑与先锋艺术装置相互碰撞,成了别具一格的文艺打卡点。
三墩镇供图
挎着帆布包的文艺青年与拎着菜篮子的老街坊奇妙共处,手冲咖啡的香气混着青春馄饨铺的“烟火气”,穿汉服的姑娘坐在筒仓阴影里写生,笔尖的沙沙声应和着老粮工讲述往事的方言。
听熟悉老三墩的人讲,这里原址为朱泰和粮油仓库,始于清末,后经几番改建与新建,成了三墩粮管所和碾米厂,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回忆。退出历史舞台后,这里仍旧保留着18幢老式建筑,承载着杭州近代粮食加工与民生记忆,焕发新生。
日前,位于东巢·碾米厂“C位”的米仓艺术中心开业,以“老建筑,新生命”的形式为城市更新注入艺术活力。
“我们拒绝简单复刻历史,而是以当代建筑技术激活老建筑的生命力,让历史与未来在此对话。”东巢·碾米厂相关负责人说。踏入艺术中心的瞬间,仿佛跌入时空虫洞,场馆外立面保留原砖瓦肌理与时代痕迹,而内部则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空间功能,让老建筑既保留了原本的风貌,也跟上了时代的潮流。
除此之外,在这座“乐园”中还藏着不少“宝藏店铺”。14家风格不同的小店分布在东巢·碾米厂的各个角落,临河而建的落日夜市更成了拍照打卡胜地。
漫步宦塘河畔,每一步都踩在时光的裂隙里,感受工业风与烟火气的时空交错,体会工业与自然的融合之美。那些曾经供人饱腹的稻谷早已化作精神食粮,而老粮仓正以文化发酵的方式,在城市记忆的土壤里长出新的年轮。
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小桥流水中的时光定格
桥梁、河埠、流水,构成了三墩生活的底色。五里塘是三墩镇的母亲河,三墩人从小摸鱼捞虾、洗衣浣纱都离不开这条河,位于五里塘河沿岸的庙西街、庙前街、陈家桥一带尚留存集中成片的古民居、古桥、古河埠等具有乡愁记忆的古建筑,较完整和真实地展现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因此得名。
三墩镇供图
转过街角,便是五里塘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地块,缠绵的水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脚步,褪色的酒旗和晾衣绳在风中摇晃,将阳光切成细碎的金箔洒在沥青路上,时间也停滞在了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
最地道的玩法是跟着挎竹篮买菜的阿婆走——她们知道哪家蔬菜最新鲜,哪家餐馆最地道。
有河流便有桥梁,在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内,随处可见的就是“桥”。你若问三墩镇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上了点年纪的人一定会告诉你,是陈家桥。
陈家桥位于庙前街与桥北街、桥南街的交会处,也是三墩镇的中心。临时小贩会在桥上摆地摊,叫卖声络绎不绝,人们扎堆在桥边聊着天南地北,家长里短……古有“陈家桥上看三墩”的诗句,说的便是这般景象——一群人在桥上谈天说地,品味生活。
当老地方与有趣的灵魂相遇,“三墩咖啡”便开张了。两位“90后”想开一家咖啡馆,看中了这家老理发店的“复古”元素,于是就把老理发店改造为“三墩咖啡”。
老旧的墙面、14寸的黑白电视机、复古的桌椅……在“三墩咖啡”里,依然保留了一部分老理发店原来的面貌,其中打卡率最高的是一把老式理发椅,店家还在理发椅旁配置了一块印着红双喜字样的老花毛巾,电影氛围感直接拉满。在这里,时光也仿佛跟着变慢了。
像这样的复古店铺在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内随处可见,在这条老街上流动的、呼吸的、带着烟火体温的活态记忆,在咖啡与茶汤的碰撞中,在棒槌与键盘的和鸣里,续写着永不落幕的市井长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