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6:02:00
4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平陆县茅津村东汉墓考古发掘资料,其中一座编号为M27的墓葬与另两座东汉墓在墓葬风格、葬俗等方面不同。考古人员认为,该墓或为曹操推行薄葬制后所形成的墓葬。
3座古墓呈现东汉面貌
为配合基础建设工作,2023年10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市考古研究所和运城市考古队联合发掘了位于运城市平陆县茅津村的古墓群。此地块东高西低,东西长168米、南北宽69米,位于平陆县茅津村东北600米处,向南1.3公里就是黄河,发掘前地表种植农作物绿豆、芝麻,亦有荒草和零星树木。墓群由3座东汉墓、19座宋元墓、15座明清墓和1座近代墓组成。
此次发现的3座东汉墓葬,均无纪年材料出土。其中编号为M7的墓葬是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墓口距地表0.25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集中出土于墓室中部,共22件套,大部分陶器破碎散乱,另有铜镜、铜钱、片状铜器、铁棺钉和小形兽骨。该墓葬中还出土了耳杯、仓房、灶、壶、豆形灯、罐等陶器,这是东汉墓葬中常见的陶器组合,且具有更多东汉早期或前期物质文化因素。
编号M8的墓葬为长斜坡多室砖墓,现墓口距地表0.2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等组成。出土随葬器物共23件套,集中出土于前室与甬道,中室无,后室仅散见6枚铜钱。M8与M7相邻成组,通过出土器物的造型和制作风格,M8年代晚于M7。
M27墓葬中,与前两座墓葬略有不同,东汉墓常见的釉陶器及案、杯、盘、勺奠器组合在M27中均没有出现过,M27的年代或历史文化意义更值得深入讨论。
墓室砖“涂红”带来的猜测
同为东汉时期墓葬,却透露着不同的历史信息。在编号为M27的墓葬中,考古人员通过墓室内的墓砖、墓室形制,判断其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因素,它可能是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推行薄葬制后所形成的墓葬。
据该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丁金龙介绍,M27为长斜坡多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东侧室和后室组成,土坑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墓葬其他部分以砖构为主。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M7和M8中,都有墓砖涂红的行为。通过分析砖块两面或三面涂红的生成条件及其他涂红特征,考古人员判定,涂红砖绝非二次利用的带壁画的废弃砖,条砖涂红行为应该发生在墓葬建造现场。此外,部分条砖是砌建前涂红,部分条砖是砌建后涂红,有些可能是砌建过程中涂抹。考古人员推测,M7、M8墓砖涂红行为首要“意义指向”是对砖体的一种期待,比如希望它坚固,其次才是针对墓葬这种特殊建筑的类似宗教的情感,例如镇邪。
但是在M27中,墓砖无涂红现象、墓门宽度明显小于墓道、墓道口小底大和墓室西北角设灶等若干特征,与M7和M8不同,M27所见陶器组合更是与M7、M8及平陆顺头村东汉晚期墓迥异,墓道、墓室填土与盗扰坑内亦无相关陶片发现,M27具备的较为独特物质文化因素,不宜用家族葬俗或个体差异来解释,更可能是墓葬形成时与葬俗有关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大不同,它可能是东汉末期曹操推行薄葬制后所形成的墓葬。
M8出土的羊圈模型。
你知道东汉的猪圈长什么样吗?
考古最大的奥秘,或许就是通过出土器物,来判断和研究古人的生活,以及古代当时的生活场景了。在编号为M8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陶制明器,有灶模型、井模型、羊圈模型、猪圈模型等,它们就是昔日的见证,带着历史的沧桑和豪迈。
M8出土的猪圈模型。
据了解,东汉盛行厚葬,尤其重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人们尽量为死者安排在阴间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各种用具,只不过多用模型器代替,这也称之为“明器”。M8中,出土了井模型,通高30.5厘米、底径15厘米,绿釉陶材质,井身筒状,下宽上窄,井沿立对称的井架,架上有屋顶,顶下有滑轮,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水井的模样。羊圈模型,底径22.5厘米,高9.3厘米,底部圆形,四周起圈墙,门内右侧沿墙雕塑有5只卧着的羊,看上去似是一幅鲜活的场景。
M8出土的井模型。
该墓葬出土的明器品类较多,且制作精巧,颇有趣味的就是猪圈模型了。你知道东汉时期古人是怎么养猪的吗?
该模型总高18厘米,由圆形围墙构成,内设与圈墙齐平的圆柱,圆柱与墙顶端塑造了一个圆筒形状的厕所,下部与猪圈相通。厕门向外,厕内地面开长方形便坑,而在猪圈内,猪头贴蹭在圆柱一侧。时至今日,有些地方依然采用这样的方式养猪,对于汉代时期的古人来说,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人们常常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与猪粪尿和人粪尿混合积成优质圈肥。此猪圈模型就反映了这种积肥方法。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两个污秽之地集中一处,也减少了污源。此猪圈模型也是当时猪这种家畜饲养的生动反映。
来源: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曹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