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0:57:00
【大河财立方消息】4月16日消息,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商丘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根据方案,39家企业入选商丘市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清单,38个项目入选商丘市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清单。
围绕重点任务,方案提出了四大行动,重点发展13个产业。
实施新材料产业提速扩量行动:做大先进铝基材料产业、做精超硬材料产业、做优化工新材料产业、做强先进钢铁材料产业。
实施现代医药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培育化学药品与原料药产业、发展生物药品制品产业、壮大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
实施新能源汽车提档升级行动:加快发展整车产业、培育发展关键零部件产业、持续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
实施电子信息产业提能增势行动: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促进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产业、提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
其中,围绕做精超硬材料产业,方案提出,依托河南省培育钻石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功能性金刚石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品级金刚石单晶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金刚石微粉加工和工业专用超硬材料等产业优势,开展金刚石功能性应用前瞻性探索,全力推进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二期)、商丘力量钻石科技中心及培育钻石智能工厂(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原辅材料—单晶合成—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制品—金刚石饰品”产业链,支持培育钻石企业建设绿色能源钻石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建设超硬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商丘市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清单
商丘市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清单
商丘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大行动”,加快推进“五大工程”,培育形成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着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商丘实践新局面。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新材料产业提速扩量行动
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柘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宁陵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核心,聚焦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先进铝基材料、超硬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1.做大先进铝基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铝电解电容器用电子铝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铝合金材料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工业铝型材、汽车、高铁、航空及船舶用铝以及铝合金新材料,扩大轨道交通、汽车、包装、食品等领域中高端铝制品规模,大力发展电子铝箔、腐蚀电极箔等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加快推进河南恒源通铝基新材料产业园、年产60万吨高强度铝型材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先进铝基材料价值链,壮大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做精超硬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培育钻石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功能性金刚石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品级金刚石单晶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金刚石微粉加工和工业专用超硬材料等产业优势,开展金刚石功能性应用前瞻性探索,全力推进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二期)、商丘力量钻石科技中心及培育钻石智能工厂(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原辅材料—单晶合成—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制品—金刚石饰品”产业链,支持培育钻石企业建设绿色能源钻石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建设超硬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做优化工新材料产业。依托龙宇煤化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醋酸、甲醇、乙二醇、二甲醚等现有产业优势,延伸发展TAC膜、COP膜、隔膜等产品在内的尖端材料,积极发展绿色表面活性剂、特殊功能高效工业表面活性剂等新产品,重点发展以醋酸乙烯—丙烯酸共聚乳液等为基料的乳胶涂料,开发高性能水性涂料,加快百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昇阳生物科技年产9万吨表面活性剂及年产1500吨辛烯等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进一步提升化工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4.做强先进钢铁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高强度高性能优特钢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热轧卷板带、热轧酸洗板、热轧高强板、高端冷轧薄板带等高端产品和镀锌、镀涂、镀镁铝等板带产品以及管材等高端深加工系列优质工业消费性用钢产品,加快闽源钢铁集团产能减量置换装备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流程绿色化改造,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豫东地区优质建材和辐射长三角地区的高品质工业用钢和消费用钢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实施现代医药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以商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虞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做优做强化学药品与原料药、生物药品制品、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打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链条,抢占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新赛道。
1.培育化学药品与原料药产业。依托商丘师范学院药物绿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规模化生产优势,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类、消化与代谢类、抗体类等创新化学药物,突破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及中间体,合作和引入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化学创新药,加快推进柘城县天地民生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梁园区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发展生物药品制品产业。依托河南省抗真菌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兽用疫苗、诊断制剂和抗血清等技术和产品优势,重点发展核酸、抗体、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等新型生物药,延伸发展新型治疗性抗体、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及多肽等生物技术药物,加强兽用疫苗、诊断制剂和抗血清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中科世生(河南)生物科技年处理6万吨动物全血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投产,促进生物药品制品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壮大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依托河南省全棉水刺无纺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人工智能心电心音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体外诊断与康复器械、医用耗材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中医诊疗装备等领域设备及配套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国健医疗AI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年产15000套Ⅱ类医疗设备项目、全棉水刺无纺布生产线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达效,不断延伸医疗器械产业链。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实施新能源汽车提档升级行动
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夏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加快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持续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1.加快发展整车产业。依托河南省冷藏专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专用车等,鼓励现有重点专用车企业扩大专用车生产规模,巩固现有专用车产品市场优势地位,重点开发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急需的专用车产品,加快推进司凯奇新能源重卡整车制造基地、河南得到运通新能源增程式矿卡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整车制造企业产品升级、做大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培育发展关键零部件产业。依托河南省汽车零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新能源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智能网联系统,开展新型底盘架构、车载电子设备研发,加快推进蓝星混合动力年产30万台增程混动发动机、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夏邑县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装备智造产业园(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零部件与整车协同发展。支持本地汽配企业紧紧围绕整车、专用车企业需求转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推动零部件企业与骨干整车企业在研发、采购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稳固供应链体系,增强零部件区域配套优势。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持续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着力推动车、桩与智能电网灵活互动,构建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落实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奖补政策,加快推进公交、环卫、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站建设,积极推动居民区自用充电桩及公共机构、企业、产业园区、景区停车场等专用充电桩建设,优化完善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布局,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实施电子信息产业提能增势行动
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宁陵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重点做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
1.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巩固提升5G传输线、集成线束等智能终端配套线缆、稀土永磁材料等高性能电子材料产品和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光电半导体元器件、基板、水基柔性电池等高端电子元器件,重点培育和引进电路、机电、通信器件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产品生产制造,推动集美数智产业园(二期)、虞城高端半导体封测项目、富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快速延链补链强链,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促进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产业。依托河南省变压器色谱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电力监测、高精度仪器仪表、光电感应器、光耦隔离器,高速光耦、光继电器(SSR)及图像传感等产品,重点突破电力设备在线监测、钻井信息采集、智能光电耦合器、智能制冷家电等行业应用智能传感器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快基于红外光声光谱的绝缘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仪项目、宽光谱影像传感器芯片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提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依托河南省高精密电路板线路印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HDI多层精密电路制造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支持重点企业优化改善产品结构,稳定测斜仪、锂电池智能干燥设备、自助服务终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能,扩大中小尺寸显示屏销量,开展工控、车载、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多品种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巩固提升高端电路板、半导体液晶显示模组精密组件、触控视窗光学玻璃等产业化水平,延伸发展超高清、可穿戴、商用显示、车载终端等新型智能终端,加快容量电子科技产业园、睢县柒新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工作举措
(一)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共同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支持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申报建设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新兴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推进企业主体培育工程。着力推进“产业链+市场主体”培育模式,大力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计划、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扎实开展分层培育,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发展雁阵,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新兴产业新增省长质量奖企业1家、“美豫名品”企业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和重点培育头雁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设备及产线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数字产业与制造产业深度融合。以应用场景为载体推动数字技术在企业普及应用,加快企业生产方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变革,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标杆,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新兴产业新增省级以上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工程。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动态编制新兴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精准锚定目标企业,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引进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协同配套项目,提升产业关联配套水平,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引进落地30个投资5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五)推进发展生态优化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的优良产业生态。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产业链链长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明确分管负责同志、责任单位(科室)、责任人,具体负责行动方案的总体协调和统筹推进,构建形成协调联动工作格局。
(二)细化落实措施。聚焦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动态调整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库,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要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确保行动方案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三)加大政策支持。统筹使用各类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支持政策,支撑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要素保障。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职业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人才。建立新兴产业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机制,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加强集群内项目建设用地、环保、能耗等要素保障,做好政策服务工作。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