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6:34:00
擦亮侗乡底色 擘画人居新景
谭珺予 彭海 张青
青石板路蜿蜒着红军的足迹,侗家木楼传唱着邻里的温情。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村连寨以“五净四美三传承”为抓手,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既留住了“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侗寨韵味,又绘就出“洁净美、人文兴”的乡村新画卷。
(村民先拆自家院,群众抢着来帮忙。)
“五净四美”塑乡形 侗寨颜值更秀美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连寨立足侗族村落特色,创新推行“五净四美三传承”工作法:以“道路净、庭院净、菜园净、沟渠净、禽舍净”为基础,以“文化墙美、景观节点美、公共空间美、邻里风尚美”为提升,以“红色基因、农耕记忆、侗族习俗”传承为核心,完成河道清淤150米,道路硬化1000平方、拆除栏棚栏圈5处、旧房翻新3栋及风貌提升、创建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及附属设施;将全村划分农村网格卫生监督责任区,实现一网统管、责任到人、常态清洁;积极开展“阳光菜园”“家禽小院”创建工作,鼓励利用乡村废旧材料制作低成本、乡土化的微景观,实现环境整治与人文保护双赢。
(汗水滴在振兴路,双手筑起幸福园。)
走进如今的连寨,可见废弃石磨、风箱等垒砌的农耕文化景观点,讲述着“耕读传家”的故事。竹围栏圈起的菜园蔬果飘香,新修的凉亭成为村民议事纳凉的好去处,河边微景观更成为村里的“颜值担当”。
(连寨党员带头挥锹,群众并肩垒砖。)
“红色薪火”铸乡魂 人文底蕴更厚重
岩脚村连寨不仅是一片浸润红色基因的热土,更在新时代人居环境整治中实现了“红色底蕴”与“生态宜居”的深度融合。当年红六军团途经此地留下的青石板路、红军桥和红军亭,如今成为连寨乡村振兴的“精神地标”,而村民们对红色遗迹的自发保护与对家园环境的共同改造,更让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与生活品质相得益彰。村民们主动清理杂草、修整步道,并在红军井旁栽种松茶花。改造排水沟时,沿用红军桥下的活水溪流,既解决了污水问题,又保留了“军民鱼水情”的意象。村支书杨雨说:“乡亲们清扫遗迹时,连一块石板缝里的青苔都小心保留——大家觉得这是红军的‘生命痕迹’,动不得。”这种敬畏之心,推动环境整治从“面子”到“里子”都彰显出人文关怀。
(连寨屋场会,干群面对面。)
(连寨议事亭架起党群连心桥。)
随着人居环境改善,连寨依托红色资源发展如青蛙、猪牛、油桃、核桃树等种养产业,村民还将房前屋后的菜园改造成“阳光菜园”,种植当年战士们吃过的红薯,游客可体验采摘,听老人讲述“一块红薯传军民”的故事。环境提升带来的“红色经济”,让村民年收入增长30%,更激发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
(你提建议我落实,村庄颜值“卷”起来!)
“邻里互助”润乡风 村寨温情更绵长
在岩脚村连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不仅是祖辈传下的老话,更是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生动实践。村民们将“邻里互助”的淳朴民风转化为共建美好家园的集体行动,让村庄在“颜值”提升的同时,更凝聚起浓浓的乡情。针对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忙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杂物,共同参与村庄的美化绿化工作。有的村民主动让出自家的一点土地,用于修建村里的公共设施,有的村民则积极为村庄的规划出谋划策。
(盘活老旧校舍,打造互助养老服务中心。)
村里木匠、石匠组成“邻里帮帮团”,利用废弃竹材料、河石为各家打造篱笆、“家禽小院”。老手艺人带年轻人边做活边传技,既节省整治成本,又传承工匠精神。村民杨大哥指着新修建的厨房笑道:“以前办寨里的活动场地有限,现在有了这宽敞又亮堂的厨房,乡亲们来帮忙都更带劲咯!”
(群众拆烂棚、清垃圾,村民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
(小路变花径,荒地成家禽小院。)
乡村蝶变满目新,锚定振兴阔步行。展望未来,岩脚村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书写产业发展新篇章,打造秀美乡村新风貌,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