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7:28:00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上市金融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记者从年报中看到,各上市金融公司高度关注企业在绿色改造方面的需求,不断完善绿色业务支持政策,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气候风险防控能力,以金融活水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加大信贷投放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多家银行持续加码绿色信贷投放,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持续领跑,绿色信贷规模均已突破4万亿元,总额超过19万亿元。
绿色信贷持续增长的背后,是银行在不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邮储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信贷规模与资本优先满足绿色信贷业务,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给予15个基点优惠,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绿色信贷给予70个基点优惠。同时,落地了首笔“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贷款+保险”、东盟在桂企业首笔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光伏贷款等业务。兴业银行则创新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协助化工企业搭建ESG管理架构和ESG信息披露架构,提升企业ESG管理能力,并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哪些是绿色信贷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公司聚焦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推动“三农”绿色融合发展,加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在年报中披露,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高碳行业绿色转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农业、保护与修复、绿色相关衍生服务与技术等关键领域。同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信贷政策优先支持产业,涵盖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制造、节能改造、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领域,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截至2024年底,投向清洁能源产业的贷款余额为724.09亿元,在全部绿色贷款中占比22.39%,较2024年年初增加160.01亿元,增速达28.37%。
在优先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同时,各上市银行也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行了严格限制。民生银行对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型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实行差异化管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招商银行在客户准入方面坚持ESG评价“一票否决”机制,明确要求项目及客户须在企业选址、生产工艺、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不介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两高一低”项目,从严审查高污染、高排放等环境敏感型行业企业。
围绕企业碳资产、碳汇、碳交易等需求场景,上市银行不断推进碳金融创新。兴业银行武汉分行落地全国首笔“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挂钩贷款,帮助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解决碳配额缺乏市场价格参考、碳资产难以盘活等问题。
丰富融资模式
在绿色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多家银行积极承销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债券投资。工商银行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伦敦三家境外分行成功发行等值17.4亿美元的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拓宽绿色金融的国际化融资渠道。交通银行2024年新增一级市场绿色债券投资14.65亿元,同比增长28.73%,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首笔对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金融债券,投资绿色债券余额276.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55%。光大银行推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债券承销与投资等全谱系绿色金融创新业务落地。
上市保险公司则发挥耐心资本优势,不断完善绿色投资体系建设,提升绿色投资能力,保持绿色投资存量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中国人保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1004亿元;中国太保绿色投资规模超2600亿元;新华保险绿色投资余额达296.5亿元,为超7000家绿色企业提供超2900亿元保障额度。
“新华保险一直坚持以国家重大经济产业政策为导向,聚焦创新驱动,聚焦产业升级,聚焦服务绿色发展等。”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不同新兴产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投融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保险资金理应通过股权债券金融产品等多种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险资金实现多元化投资,也能够使保险业在权益投资大盘子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双重目标,既服务国家战略,又能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
投向绿色产业的保险资金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投资工具也更加丰富完善。新华保险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形式投资支持江苏盐城海上风电项目、特变电工光伏发电和输电项目,以及中国电力旗下的光伏、风电、水电等绿色清洁能源项目,促进优化国家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新生态。中国太保创设和配置绿色债权计划、绿色股权计划、产业基金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与中金资本共同发起成立绿碳科技私募基金落地湾区,为大湾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重要资金支撑。太保资产作为管理人发行的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ABS)“河南投资废旧电器拆解项目”,助力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超过70%的投资资产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下一阶段,将突出耐心资本优势,持续注入保险资金活水,积极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和产业转型趋势,统筹运用股权、债权等手段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保持绿色投资规模的稳步增长。
强化保障能力
上市保险公司持续提升绿色保险服务供给能力,努力确保绿色保险各主要业务保费规模、保险金额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86.08亿元,中国太保2024年绿色保险保额超147万亿元,中国人保绿色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84万亿元。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帆表示,公司不断深化绿色保险创新,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交通、绿色技术、碳金融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风险保障力度。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日益上升,行业需要加快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年报显示,在巨灾保险方面,中国太保首席承保上海黄浦、宁波中小企业等多个地方性项目,积极应对南方暴雨、台风“摩羯”“贝碧嘉”等重大灾害,筑牢灾害防护网。在环境污染责任险方面,中国太保为7000余家化工、电力等企业提供环境污染风险保障,额度超124亿元。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浦东新区落地,累计保额超1.6亿元。在清洁能源保险方面,中国太保为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各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提供风险保障,2024年清洁能源产业保险保额超20万亿元;为风电项目提供保险保障超9470亿元,服务风电项目5400个;为光伏项目提供保险保障超6740亿元,服务光伏项目1.7万余个;为水力发电项目提供保险保障超2750亿元;为核电项目提供保险保障超740亿元。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中国人保创新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竹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等多种产品,探索“碳汇+保险”模式,推动森林保险与碳汇价值、碳汇质押、碳汇融资的有机融合,2024年,承保森林面积超过11亿亩,为增强森林蓄积量和固碳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太保创新落地上海首单碳普惠碳资产损失保险,填补了碳损失领域风险管理空白;首创航运脱碳保险,为我国受到欧盟碳关税政策影响的企业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底,中国太保已累计开发首创绿色保险产品34款。
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看来,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全球共同的任务,也是系统工程。其中,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建设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而碳市场的建设会催生碳资产的不断形成和壮大,碳资产的形成和壮大是碳金融与绿色低碳投资融资的重要支撑。他建议,以碳资产入表作为切入点,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在绿色低碳相关制度方面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地融合和互动。(记者 杨然)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