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03:32:00
【艺点·聚焦少儿美育】
作者:张一品(动画专业博士、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动画是以美术造型手段创造的艺术,在我国曾被称为“美术电影”,足见美术之于动画的重要性。美术设计通过风格化的视觉呈现,搭建起多姿多彩的动画世界,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感受外部世界、体会真善美的大门。
以帧帧手绘、国风美学为特点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获得大小观众的广泛欢迎 资料图片
近些年来,我国动画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总体而言,我国儿童动画制作水准和产能有着显著提升,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可以说“工业化成熟,艺术观滞后”的状况目前在儿童动画行业还普遍存在。放眼缤纷的国产儿童动画市场,不难发现精品动画依然稀缺,同质化、模式化程度较高,总体艺术水平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内容层面,套路多、创意少,“打怪升级”叙事模式普遍,网络梗文化出没;视觉层面,特效华丽而风格趋同,三维动画风格占据主流。某种意义上说,套路化的叙事、光滑的模型、程式化的卡通渲染配合炫目的特效,似乎成了一种通行的“儿童动画商业风格”。美,应当是多样化的,儿童动画风格的高度趋同,让其本可具备的美育价值打了折扣。
动画是美育的综合空间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动画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不仅承载着幽默夸张的表演,为孩子们带来欢乐体验,还深度融合美术、设计、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审美与艺术感受力。
动画是一座美术馆,是孩子们感受艺术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有多少种美术形式,就有多少种动画风格。动画师犹如魔术师一般,汲取世界艺术的多样美,熔铸成为风格各异的动画形态。动画自诞生以来,已形成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壁画、剪纸等多种艺术风格。比如传统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对齐白石水墨的灵动演绎,当下的《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以及大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用青绿山水和写意笔墨营造出传统美学意境。优质的动画美术可以让孩子们在观影中与更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产生连接,沉浸式感受课本上的美术史知识。例如,对于中国画“墨分五色”“留白意境”“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等美学概念,他们就可在水墨动画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
动画是一座博物馆,孩子们能在其中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艺术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构筑了动画世界,在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中融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使之成为感受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窗口。比如《长安三万里》复刻了历史的细节,还原唐风古韵,全片有如一场唐代文物特展,唐俑、唐代绘画在其中熠熠生辉,又如一场古建筑展,让观众穿行于大雁塔、黄鹤楼等古建筑之间,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博览。再如《功夫熊猫》呈现精深的中国文化世界,《寻梦环游记》展现浓郁的墨西哥民俗风情,等等。
动画是一座音乐厅,不少优秀动画的配乐同样经典,延伸了动画艺术的表达空间,带给观众别样的震撼与感动。通过动画作品可以领略世界各地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比如《狮子王》中糅合摇滚乐、爵士乐元素的传统非洲民谣。我国传统动画中也融入丰富的民乐,《牧笛》中婉转空灵的笛子,《山水情》中幽深淡泊的古琴,《哪吒闹海》中恢宏的上古编钟……这些民族音乐与民族化的美术风格共同构筑了东方美学意境,为孩子们深度感受民族艺术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动画还是一座图书馆,很多动画改编自文学名著,比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动画系列片《西游记》都是对文学的优秀改编,让孩子在观看中获得启蒙。还有一些作品在借助动画形式传达原著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艺术表达,比如改编自经典儿童文学《海蒂》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可爱的角色造型、纯净的场景设计、清新明亮的色彩,将文学中的那份自由和温情具象化;改编自海明威小说的动画《老人与海》,以油画般的细腻笔触描摹人与自然博斗的气息,通过动画对文学的转译,让更多孩子在观影中获得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
在多样的画风中感受美
面对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海量的动画片源,如何有效发挥动画的美育功能,针对性选择与合理规划很重要。结合孩子视觉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从“温度”“广度”“深度”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选择与推进,为孩子规划合适的动画观看方案。
首先,针对当前儿童动画的视觉问题,有必要在美术风格上做一些筛选和拓展。手绘动画具有数字动画所不具备的情感温度,可以作为儿童接触动画艺术的第一步阶梯。其中,低年龄段儿童适合更简约的视觉和叙事风格,比如《小猪佩奇》线条简洁、比例夸张、图形概括,造型拙朴但特征鲜明,充满稚拙的美感和童趣,深受低龄儿童的欢迎。我们还可以关注更多具备手绘质感的儿童简笔画风格作品,比如《莎拉和鸭》《小老鼠波波》等。此外,有手工质感的画面能让孩子体会到天然的亲近感,与外部世界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我国早期就为儿童开发过手工折纸动画。当前不少儿童动画也注意到这一点,在三维制作中添加更多手工质感,比如模拟油画质感的《蓝色小考拉》、模拟水彩晕染的《小鸡彩虹》。摒除炫目的特效,让孩子宛如阅读绘本般地去观赏动画,在多样的画风中感受美,在画面的质感和留白中发挥想象,从而接受艺术的滋养。
其次,拓展动画观赏的广度。动画体裁主要有短片、长片、系列片,不同体裁的故事容量、叙事节奏、艺术特点有所差异。其中,短片体量小,通常会做一些艺术探索与实验;长片即大电影的体量大,叙事结构完整,是具备深度叙事和体现艺术完整性的形式;动画系列片,是目前儿童动画的主流形式,叙事容量可不断扩充,是动画IP养成的重要途径。家长在做动画选择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阅片习惯,做一些扩展与补充。比如,系列片往往风格较为固定,可以选择一些艺术性强的短片作为拓展,如我国“美术片”时期风格各异的短片。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引入艺术性和人文性较强的长片,比如动画纪录片、动画传记,让孩子在动画中感受世界的深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短视频平台出现不少儿童动画,我们应当意识到碎片化观看很难让人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在甄别这些短视频动画的内容优劣的同时,注意对孩子适时加以引导。
最后,重视经典的价值,向传统深处延伸。新的动画层出不穷,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动画同样值得回味。它们或许并不那么“潮”,节奏并不那么“当下”,但时间的流逝并不能掩盖艺术本身的美和作品中闪烁的人文价值与人性光芒。我们依旧能在《鼹鼠的故事》里感受世界的温情,在纯美的默片中聆听爱的语言;在《哆啦A梦》中感受幻想之于现实的力量,在每一次奇迹中看到爱与陪伴;在《三个和尚》的讽刺与幽默中洞察人性,思考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在《雪孩子》中感受生命教育,在淡雅柔和的清新世界里体会真善美……这些凝结着艺术家匠心与爱心的经典动画仍然可以作为当下儿童优质的精神食粮。
优秀的动画是童年的精神乐园,包裹着孩子们的幻想和天真,引导他们感受艺术与生命,丰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描述。当下,重视动画美育潜能,让动画真正成为滋养儿童心灵的艺术沃土,应当成为从业者与家长们的共同课题,正如老一辈动画艺术家林文肖在《雪孩子》创作手札中展望的那样:“希望通过这个活泼、可爱、生动、感人的小故事,给孩子们一定的教育,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7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