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43:00
全民健身的普及与推广,是民生福祉的温度,更是幸福生活的注脚。公园里,广场舞爱好者随乐起舞;健身步道上,市民结伴奔跑;绿茵场上,足球爱好者挥洒汗水……从晨练到夜跑,从团体活动到个人锻炼,全民健身的热潮让城市充满活力,让生活更有温度,银川正书写着全民健身与幸福生活交融的活力篇章。
匹克球成为全民健身的新选择。
健身设施升级 拓宽居民“幸福半径”
清晨,金凤区毓秀公园里处处跃动着全民健身的身影。广场上,大爷大妈们正随着动感音乐起舞,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活力四射的舞姿成为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来这儿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心情也跟着敞亮起来,越跳越年轻咯!”今年刚退休的市民李国珍边跳边笑着说道。
在公园的羽毛球场上,洁白的羽毛球在空中来回穿梭,划出优美弧线;绿荫下,踢毽子的市民围成一圈,毽子在脚尖灵巧翻飞;八段锦、太极拳爱好者们则在一招一式中展现着健身的魅力。步道上健步走的市民步伐矫健,健身器材区更是人头攒动,大家有序地使用器材,进行着针对性的锻炼。市民们积极投身于各类运动,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处处洋溢着活力与生机。“公园运动场、健身器械应有尽有,就在家门口,非常方便。”市民于平说。
运动热潮背后,是银川市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的丰硕成果。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市民不再仅满足于物质富足,更追求身心健康。公园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都在诉说着健身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处处能健身,人人享健身”的背后是银川市近年来持续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银川市把新建体育设施纳入政府“十心”实事,持续加大投入,截至目前,银川市共有室外笼式场、水上运动场、滑雪场等体育场地12562个,健身站点248处,健身步道延长至330公里,自行车道拓展到230公里,银川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7%,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1.4%以上,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1.4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4.96人。
“为了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我们通过完善场地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好满足市民的健身需要,激发市民的健身热情。”银川市体育局群体科科长杨亮说。
孩子们在绿茵场上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开展特色赛事 全民健身“新”意满满
众所周知,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与推广,能够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鼓励更多人投身于运动,引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银川市以精品健身活动为抓手,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赛事体系,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杨亮介绍,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我市大力开展“三大球”、健步走、骑行、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市民运动会和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让群众就近参与健身。
同时,创新“体育+旅游”模式,各县(市)区积极打造特色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发掘形式新颖、参与度高的健身项目,全市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银川市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体育赛事活动,构建起全民健身新格局。先后举办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全国冰上龙舟邀请赛、2025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半程马拉松路跑双季赛(花季赛)等多项国家级赛事活动,直接参与群众超1万人次。其中,联动悠阅城等商圈打造的“体育引流—消费增值”模式成效显著,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单日最高参与人数达300人次;阅彩城室内滑冰场举办的沿黄九省(区)冰球邀请赛,吸引14支队伍200余名运动员参赛,带动商圈日均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销售额达170余万元。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立足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赛事活动,通过文体旅融合促消费,设置多种趣味体育互动项目,辐射人群超10万人次。赛事期间同步设置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美食市集、文创展销等特色展区,提升了农副产品、文旅商品销售额,形成“以赛促游、以赛兴商”的浓厚氛围以及“一地一品”的全民健身格局。
“我们通过举办多项目、高水平的赛事活动,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近距离观赛的机会,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需求,丰富和活跃体育文化生活,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通过赛事活动推动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昆介绍。下一步,银川市将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引领,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探索建立银川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形成全民健身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深化体卫融合 让健康触手可及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进体卫融合,以国民体质监测测定员为基础,通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助力市民科学健身。
4月23日,西夏区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在宁夏大学幼儿园举行,监测内容包括体质指标测试和问卷调查两部分。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使用体测设备为市民进行静态血压、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基础指标监测,同时通过坐位体前屈、纵跳、俯卧撑等测试评估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
“体质监测我觉得很有必要,可以直观了解自身的基础代谢、心肺功能与心率、反应速度、平衡性、柔韧性等体质状况,判断自己健康水平和疾病倾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户外科学体育运动,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或徒劳运动。”现场参与监测的市民张忠说。
银川市体育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监测结束后,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份详细的“运动处方”,具体内容包括体质分析、体测报告、趋势分析和改善指导四部分,让受测者对自身体质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准确掌握更科学有效、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通过科学锻炼来保持和逐步提高体质水平。
自2018年以来,以“六化”体育服务工作为手段,我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连续7年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监测服务,参与人数从每年300人次增至1000人次以上,累计开具科学运动处方近万份,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市体育中心与卫健部门深度合作,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开展运动康复指导公益课堂活动,与医院联合打造运动康复诊室、全民健身益站,实施“银川市运动康复师培养计划”,推动形成体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非医疗健康服务。
“全民健身工作不再是体育部门唱独角戏,而是在体育部门的主导下,激发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把全民健身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创新‘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才能高质量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市体育局局长李银海表示,今后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体文融合、体旅融合、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农融合,答好全民健身事业的“时代考卷”。
激发城市活力,引领全民健身。这场接地气、冒热气,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实践,正在解码全民健身的健康生活方式,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蓬勃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