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识产权被侵犯:入罪标准降低,罚金上限提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2:00:00    

2025年4月,最高法门外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法庭开庭公告。(南方周末记者韩谦|摄)

“大家注意一下公告最后一句话,‘自2025年4月26日起施行。’”4月24日下午,最高法副院长陶凯元在一场发布会结束后,向现场记者们补充道。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将于当天开始施行,“这是我们反复努力、没日没夜赶出来的。”陶凯元说。

司法解释降低了假冒专利犯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等的入罪标准,新增从重处罚条款,包括以侵犯知识产权为业的,在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时期假冒特殊商品等的情形。

发布会由最高法、最高检联合举行,出席会议的还有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副厅长刘太宗。前一天,最高检刚宣布在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加挂“知识产权检察厅”牌子。

当前,知识产权领域侵权犯罪行为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犯罪行为类型,增设了新罪名。

即将施行的司法解释正是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有关条款,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一次系统性解释,吸收、整合了此前3部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同时废止了此前3部司法解释。

增加入罪情形

“审查起诉侵犯商标权类犯罪占81%,侵犯著作权类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数量持续增加,增幅较大。”在2025年4月23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最高检副检察长宫鸣介绍了2024年检察系统办理知识产权犯罪的情况。

他指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案件类型相对集中。并且,共同犯罪特征明显,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犯罪中共同犯罪占比均在80%左右。

“要不断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宫鸣说。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33805人,同比上升10.2%。

新出炉的司法解释也顺应了这一追求。最高法知识产权审判庭厅长李剑归纳司法解释的修改重点,“降低入罪标准、增加入罪情形”。

现行刑法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于“情节严重”的规定,新司法解释与此前相比,标准有所下调,将给专利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50万元以上”调整为“30万元以上”。此外,还增加了一款规定,对两年内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侵权的,降低入罪数额标准。

针对网络传播他人作品侵犯著作权,则增加了入罪情形。

按照此前的司法解释,构罪标准包括:传播作品数量在500件以上、点击量5万以上、以会员制方式传播,注册会员数量达千人以上。此次修改后,入罪情形新增“下载数量达到一万次”,点击量标准则提高到10万次以上。

在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的量刑上,李剑介绍,司法解释将原先规定的“直接导致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因重大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的”入罪情形升档,成为要严惩的严重犯罪行为。

“五倍以下”提高到“十倍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解释还提高了罚金刑适用的上限。将此前司法解释中规定的罚金在违法所得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修改为“一倍以上十倍以下”。

在提高惩罚力度方面,除知识产权刑事犯罪外,在相关民事侵权案件审理中,亦加强了惩罚性赔偿的运用。

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相较于补偿性赔偿对于损失所遵循的“填平原则”,惩罚性赔偿则具有对受害人的超损失赔偿功能和对不法行为人的惩罚、遏制功能。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对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检查报告指出,知识产权案件存在赔偿数额低等问题。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低,一方面导致权利人损失难以弥补,另一方面导致知识产权侵权难以有效遏制。

2019年开始,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加速,相关条款被加入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部门法,2020年被写入民法典。

陶凯元介绍,2024年,全国法院在460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她举例,最高法在“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就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

此案原告是吉利集团。2018年,吉利以“侵害商业秘密”的名义起诉威马汽车。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二审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判决威马汽车赔偿6.4亿余元,创下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

2025年4月24日下午,最高法、最高检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南方周末记者韩谦|摄)

探索AI著作权保护

2025年4月20日至26日,是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

4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出席国新办组织的一场发布会时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申长雨介绍了知识产权局在应对新技术方面的举措:修改完善《专利审查指南》;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聚焦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为相关专利申请提供快速审查服务,严厉打击抢注“DeepSeek”等相关商标申请行为等。

陶凯元也特别提到,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AI纠纷案件,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AI文生图”著作权案,就是对AI生成物著作权保护路径的探索。

此案中,原告使用开源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涉案图片后发布在小红书平台。被告在百家号上发布文章,文章配图使用了涉案图片。原告认为,被告未经许可使用涉案图片,且截去了其署名水印,严重侵犯了原告享有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从构思到最终选定图片,进行了智力投入,比如设计人物的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设置相关的参数等,且调整修正过程体现了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因此涉案图片属于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关于AI作品权利归属问题,著作权法规定,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因此人工智能模型本身无法成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原告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故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500元。

用AI办案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前三天,2025年4月23日,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首度亮相。最高检新闻发言人李雪慧介绍,最高检经研究并报中编办批复同意后,在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加挂“知识产权检察厅”牌子,“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一步迈入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最高检对知识产权检察领域的专业化布局早已启动。2020年,最高检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9省市开展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履职试点。到2023年年底,全国各省级检察院均设立了知识产权检察部门。

宫鸣介绍,最高检重新确定并扩充全国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至132人,增加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至80个。此外,最高检还在2025年1月建立知识产权检察技术调查官制度,并聘任首批60名技术调查官。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最高检办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技术类案件占比高达60%。技术调查官主要从机械、通信、化工、光学、材料、电子信息、计算机、医药、生物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研发、设计或者专利审查、专利代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任。

在法院系统,陶凯元介绍,全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已有30个,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558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自2019年成立以来,审结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近2万件,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数量和占比逐年攀升。

为了查明事实,法院在办案时,已开始运用AI技术。例如,浙江省高院的“版权AI智审”数字化应用,借助“以图搜图”技术和海量图片底池,实现“图案查重”“创新参考”“近似比对”三大功能,回应著作权纠纷中图案原创情况难查、创新程度难定、侵权比对难断的司法痛点。

最高检近日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中,亦有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监督虚假诉讼。

2021年11月,声某公司向一影视公司购买《大话武林》《菜鸟囧探》《千术3决战澳门》等影片,并伪造相关影片权利人的公章,用于办理作品登记,后从山东省版权局取得包括上述三部影片在内的《作品登记证书》。

2022年至2023年,声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以酒店等经营场所侵犯其对前述3部影片享有的放映权为由,分别向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等多家法院提起诉讼至少90起,致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使酒店等经营者遭受财产损失。

柯桥区人民检察院对辖区知识产权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多家酒店被声某公司提起影视作品著作权“侵权”诉讼,存在可疑情况。柯桥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这家公司明知涉案影片的源头提供者是影视播放软件平台,却只起诉酒店等终端设备提供者,再加上涉诉影片较为冷门,诉请赔偿款金额较小,基本为每部人民币1000元,容易诱导酒店为避免诉累而选择调解或和解。

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柯桥区人民检察院对在办理前述民事监督案件中发现的涉嫌虚假诉讼等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柯桥区人民法院以虚假诉讼罪判处声某公司负责人陈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万元。

在北京,检察机关还创建了法律监督模型。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田向红介绍,检察办案内部数据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首都版权协会受理投诉数据等300余万条数据被整合,形成了一个一键式筛选数据的智能解析程序。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编 钱昊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