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1:22:00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以来,兰州城关区不断优化完善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积极构建“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全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织密组织体系,让党建引领“强”起来
城关区系统优化调整区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聚焦重点领域设立7个专项工作组,构建“1+7+N”协同推进体系,推动形成“问题收集—任务交办—过程督导—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流程,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常态长效、落地见效。深耕网格化管理。构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网格体系,采用“1+4+X”运行机制,科学划分网格1573个并全部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率先实施网格“红黄蓝”动态管理模式,让治理效能在精准划分与高效联动中持续释放。推进实战化调解,着力构建“四调”联动融合机制,不断拓展多元矛盾纠纷化解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突进”转向“多元共治”。
今年以来,诉调成功9555件,成功率65%,占全市比重39.6%;警调成功4882件,成功率96.08%,命案发案同比下降85.7%;访调成功67件,成功率87.01%,来信来访同比下降62%;检调成功轻微刑事和解案件6起,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整合资源,让服务触角“伸”下去
城关区实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三年行动,选录专业社区工作者2626名,提前超额完成国家配备标准。实施社区工作者赋能计划,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600余人次,210人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凝聚多元合力。健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推动省市区2.5万余名在职党员下沉、3600余名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精准解决困难问题2018个。持续优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吸纳两委委员367名,坚持组织联建、工作联动、要事联商、效果联评,协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1200余件。
城关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道”的机制,实行政法单位、信访部门常驻,社会治理关联度高的部门轮驻的方式,资源整合、业务联动、集约管理,实现调解和解、公证仲裁、司法确认、速裁快审、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最多“跑一地”。今年以来,该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38024件,化解31803件,成功率达83.26%,荣获“全省枫桥式基层单位”称号。通过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构建出部门协同、快速响应的应急处置体系,创新落实“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打造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关样板。
聚焦共建共享,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持续深化“一网两访三为”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在职党员常态化报到服务机制,设立党员责任岗4227个、党员责任区3156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4500余次,组建“一亲三心”工作队181个,吸纳300余名乡贤返乡走亲,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027个。拓宽治理路径。坚持居民自治、志愿服务和减负赋能多点发力,建成酒泉路街道“畅谈客厅”等协商议事特色平台,打造白银路街道“共享集市”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全力减轻基层负担,核减证明事项33项,清理牌匾481块,切实解决“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努力打造“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全区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头营村党支部坚持“大机制”和“小事情”相结合,在推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同时,切实发挥群众组织“一约四会”作用,聚焦村规民约执行,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禁止高额彩礼、推行红白事简办,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持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从乡村振兴的沃土到综治中心的枢纽,从网格前哨的精准服务到七中心融合的创新实践,城关区以党建为引领、以民心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协同共生的善治之路。未来,城关区将持续建机制、夯基础、促融合,奋力开创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新局面,为建设“七个新城关”注入强劲动力。(王星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