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3:56:00
在崇明区的公益林地中,尽管保护标语醒目,但隐蔽架设的捕鸟网却屡屡出现,给野生鸟类带来致命威胁。非法捕鸟行为屡禁不止,背后是经济利益驱动与生态保护意识缺失的双重症结。崇明区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大巡查力度,从严查处非法猎捕行为,并采取措施提升群众保护意识,以遏制非法捕鸟行为的反弹趋势。
隐蔽细网困住鸟儿
近日,记者参与了一次赴崇明的志愿巡视。在中兴镇富圩村北侧公益林地的道路两侧,“保护森林,禁止砍伐,全区禁猎,违者必究”“保护鸟儿,让自然更美好”等标语随处可见,然而,林间暗藏致命捕鸟网。志愿者朱维佳率先发现树梢间隐蔽的细密巨网,一只珠颈斑鸠正被倒挂挣扎。经专业解救,该鸟仅翅膀受勒伤幸免于难。捕鸟网下方的空地上还残留着鸟首、翅膀及鸟羽。朱维佳分析道:“从现场来看,盗猎者应该已经来收过鸟了,为了赶时间或者避免鸟叫引发怀疑,他们经常现场直接处理,手法残忍。”
在这片不大的林地里,记者和志愿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巡护,共发现了3张隐蔽架设的捕鸟网,成功解救3只活鸟(珠颈斑鸠、乌鸫、山斑鸠各1只)。经测量,每张网长约25米,分别为6线5网(即6根纬线5个网兜)和5线4网的规格。朱维佳表示:“从张网方式和手法上看,可以推测这3张网是同一个人所为,是典型的盗猎行为。”
另外,记者看到林地边缘的一条排水沟渠内堆积着大量泡沫类垃圾,斜对面不远的沟渠内还有一具高度腐烂的羊尸,空气中弥漫着腐臭气味。竖立在林地旁的崇明区林长制公示牌明确标注着“十无一完善”责任目标,其中“无张网捕鸟”“无垃圾堆放”等条款与现场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日常监管存在缺失
志愿者姜龙告诉记者,近期的巡查显示崇明多个公益林非法盗猎“回潮”严重。4月初,志愿者对崇明陈家镇、堡镇、港沿、竖新等镇曾发现过非法设置捕鸟网的公益林和重点村进行回访,在林间发现明显用于盗猎的捕鸟网14张(含2张废弃网),在捕鸟网上检获以斑鸠和鸫为主的遇害野鸟39只,在网下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鹗的死体,从网上解救并放飞野鸟5只。3月下旬随机走访的三处大型公益林中,总长近千米的捕鸟网上悬挂着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本松雀鹰在内的20余只遇害野鸟。
“公益林地本应是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如今却成为偷猎者的‘屠宰场’。”姜龙表示,“公益林的‘失守’,日常监管存在明显漏洞,第三方养护公司管护不力,林业部门巡查频次不足,导致偷猎者有机可乘。”
贪食偷猎形成链条
崇明林地捕鸟网屡拆屡现的现象,背后是经济利益驱动与生态保护意识缺失的双重“症结”。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鸟类学研究专家张东升表示,部分消费者迷信野味滋补的陈旧观念,将食用珍稀鸟类视为身份象征,催生出地下野味交易链条。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将捕获的野生鸟类销往黑市餐馆或野生动物交易点,牟取暴利。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捕鸟行为屡禁不止。
崇明湿地作为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的“生命驿站”,每年为数十万迁徙候鸟提供能量补给。张东升特别强调:“通过捕鸟网捕杀野鸟对不少鸟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以黄胸鹀(俗称禾花雀)为例,这种曾被滥捕滥食的候鸟,全球种群数量在30年间暴跌90%,2017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202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近年通过栖息地修复和执法打击,其种群略有恢复,但仍在濒危边缘挣扎。
多方协作标本兼治
针对当前林地里张网捕鸟的乱象,张东升建议在法律层面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效能,一方面加大专项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行为;另一方面完善源头治理,协同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整治电商平台,严禁捕鸟网等猎捕工具的非法制售流通。
崇明区绿化和市容局林业科科长沈宇峰表示,针对张网捕鸟违法行为反弹趋势,一方面,将组织区和各乡镇巡查力量对近期发现捕鸟网的点位及周边林地开展地毯式排查,重点区域全天候动态巡查,及时清理非法捕猎工具,并在林地出入口增设监控设备提升技防能力。同时,深化野保宣传教育,联动乡镇、派出所开展“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案例警示、普法宣讲、技能培训等形式提升群众保护意识。还将强化执法协同机制,联合公安经侦部门深挖违法线索,排查可疑人员,从严查处非法猎捕行为,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另外,将与志愿者队伍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实时掌握护鸟动态,重点针对高频点位强化资源摸排,形成问题整改闭环反馈机制。同时将公益林张网捕鸟情况纳入年度各乡镇林长制考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