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央视镜头下的广宁“夜市名场面”,用“镬气”征服全国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9:44:00    

跟着主持人的镜头往里钻,只见广宁美食街区的霓虹灯牌在晚风里熠熠生辉。“广宁云吞”“手工粉仔”的字样透着家常的亲切。用本地人的话说,广宁的夜生活是从“逛吃”开始的。



此时,县城里各美食街区已经人头攒动,年轻人排着队等着买一份鲜榨橙汁,旁边炒粉档的师傅正抡着大铁锅“颠勺”,广宁的手工粉仔在热油里跳着舞,鸡蛋液一倒“滋啦”炸开金黄,葱花一撒,整条街都飘着镬气香。



“非遗小吃”广宁云吞的摊位早就坐满了人,放假的学生、下班的打工人、遛弯的老街坊挤在一块儿,谁都不陌生,喊一声“老板,来碗云吞,多放葱花!”当炒粉的镬气裹着晚风漫过街角,云吞的鲜香“闯”进喉舌,摊主的吆喝声、食客的谈笑声缠成一团——这就是“竹乡的夜”。



节目里

主持人一口气炫了两份宵夜

没错

就是广宁云吞广宁粉仔

本地人眼里的“宵夜顶流”



广宁云吞,这可是带着“非遗”光环的狠角色,也是广宁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荣获“中国粤菜名点”“地标美食”“广东名小吃”“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肇字号”传统美食奖等称号。


老食客都知道,云吞精髓离不开薄皮、肉馅、汤底这“三部曲”。入口顺滑的灵魂全在那层薄皮上,0.5毫米的薄皮,透光却韧而不破,既能裹住肉馅的鲜汁,又能在嘴里形成“脆弹交织”的奇妙口感。



肉馅的口感更是让广宁云吞能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关键所在”。广宁云吞的肉馅采用土猪后腿肉按“三分肥七分瘦”剁细,加少许盐、糖,用擀面杖反复敲打至起胶而成。包的时候用竹签挑起肉馅,往7.5厘米见方的皮中间一放,指尖一捏就成了糖果、元宝等模样。



广 宁 云 吞


汤底可谓广宁云吞的“点睛之笔”,采用猪筒骨、黄豆、绿豆芽小火熬4小时的清汤。云吞盛碗后撒上葱花、芝麻,一口下去,皮薄馅弹、汤清味鲜,让人一尝难忘。



广宁粉仔,就是广宁人从小吃到大的“乡愁味”了。地道的做法是选用晚造水稻的粘米粉,用热水调成粘稠度适中的米浆,装入粉仔钵,让米浆顺着钵底几排小孔缓缓流入沸水,当一缕缕雪白的粉仔糍浮上水面,便迅速捞起放入冷水中即时冷却,将冷却好的粉仔糍再捞上米筛或米箕滤水待用。



想吃上一碗美味的粉仔,熬汤是关键。加入猪骨、冬菇、红萝卜一起熬制成上汤,用上汤煮上一碗粉仔,配以土榨花生油、芝麻、葱花、胡椒粉,香喷喷的粉仔糍定能触动食客的味蕾。


若能加上一份炆牛腩或炆猪手,可谓是锦上添花。筷子一挑,粉仔滑溜地钻进嘴里,米香混着肉香在舌尖炸开,连汤都要喝得一滴不剩。



从夜市小摊到“富民产业”,广宁云吞一直走着“逆袭之路”。据《南街镇志》记载,1949年前后,当时的广宁南街就有卓记、陆三记、喜记、陈七记、林记等8间云吞店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按照保守估算,现在广宁县内售卖广宁云吞的小店、摊位共有400多家。


这背后,是广宁把“小云吞”做成“大产业”的巧思。近年来,广宁县委、县政府为践行“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的理念,创新推动“粤菜师傅+竹乡旅游+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广宁云吞产业做强做优做特,出台了广宁云吞系列奖补政策,免费向群众举办广宁云吞技能制作培训班,组织云吞经营行业人员外出对标学习和参加展销活动,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推广广宁云吞。



现在的广宁云吞,不仅有传统鲜肉馅,还有龙须菜、红萝卜、南瓜等绿色食材榨汁配制的蔬菜云吞,酸笋风味的“重口款”,甚至能吃到绥江河鲜馅的创新款,广宁云吞也成为了竹乡的“移动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深圳、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广宁云吞”“竹乡云吞”小食店有1000多家。广宁县内生产广宁云吞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催生了肇庆市正旺食品有限公司、广宁县新壹健乐食品有限公司、肇庆市绰煌食品有限公司、肇庆厨神食品厂、肇庆厨团食品厂、广宁县达记云吞面世家等。


在全国,经营广宁云吞的店面约有2700多家,直接带动超1万人就业创业,年产值达28亿元



从夜市小摊到连锁门店

从家庭手艺到富民产业

广宁云吞

早就不只是简单的小吃

而是一张城市名片

一场乡村振兴的“舌尖经济”


你还等什么

这个夏天

跟着央视来广宁夜市

赴一场

舌尖与烟火的约会吧!


来源:广宁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