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6:04:00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
“我深信好的教育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现任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的常途,出身皖北农村,他常说,党的好政策让他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也希望通过教育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2022年6月底,得知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工作需要选派一名干部担任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时,时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的他,毅然报名。3年间,他担任青海省果洛州西宁民族中学书记、校长,将上海的教育理念与高原的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带领6名支教教师交出沉甸甸的“高原答卷”—— 上海市第五批援青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组团式”教育支援团队,先后荣获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和“光荣与力量 ——2024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称号。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系统造血”激活高原教育力量
出发援青时,常途已有30年教龄、20多年学校管理经验。但初到果洛,他总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挫败感”。很多在上海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当地却行不通,甚至有家长质疑“用上海经验办果洛事务不合适”。
怎么办?常途带队开展深入的调研。他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教研体系的不健全,在编教研人员仅2名,“老师缺乏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
为此,他下定决心“系统造血”,和援青老师一起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6位援青老师,分别担任6门学科的教研带头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当地另外两所高中组建覆盖所有学科的“三校联盟”教研基地。2024年,3校开展教研活动36次。他还和团队采取“1+3”教师培养模式,即一名上海援青教师结对带教三名当地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磨课的闭环指导,帮助21名本地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在上海市第八中学的援青教师蔡伟昊心中,常途身体力行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常校长一直坚持‘推门听课’,并在课后将课堂上的重要细节向老师们进行反馈,提升教学效果。”
他还积极对接上海大同教育集团,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资源引入果洛,加强对学校管理团队的指导、教师团队的培训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等。同时创造条件让本校老师走出去,三年间已有多位果洛中学的骨干教师来到上海的学校跟岗研修。
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于2024年斩获“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奖项。
让当地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
“刚来时,很多学生见到我都低着头,很腼腆。现在,他们在校园里远远看到我,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声喊‘校长好!’。”常途说,“学生们的清澈笑容,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常途记得,刚到果洛时,有一次七年级语文老师讲“未若柳絮因风起”,但学生却难以想象这是什么,因为果洛基本看不到树、更别说柳树了。很多当地孩子从没走出过果洛。
常途决心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出西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2024年以来,他牵头募集近100万元爱心资金,在学校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沪青两地学生共享大同教育集团云端课程。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榜上有名。
常途还结合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天赋,在2023年底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学生们成立了中国首支藏族学生组成的青少年管乐团。从零基础教识谱到奏响和谐乐章,管乐团2024年斩获“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奖项,2025年1月进京参演。
常途还每年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赴上海开展“沪果情 同心缘”红色研学。到中共一大会址开展党史寻根,到钱学森图书馆感悟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出发,深刻理解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果洛当地学生在人工智能课堂里学习,引来来访国际友人赞誉。
为雪域高原培养“带不走”的未来建设者
刚到果洛时,常途有个梦想,“希望三年任期内,有学生能考进985”。没想到,第一年,他的梦想就实现了。2025年更是大丰收:125个同学参加高考,有115人考入本科院校,其中不少学生考入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院校。常途一度还遗憾,没有学生考到过上海的学校。今年,这个遗憾也被弥补了:有两名学生分别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
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和常途说“我要努力走出去,但以后还是要回果洛,建设家乡”;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和常途说:感谢老师、感谢校长,更是会谈起要“感谢党”“感谢国家”。
最近,常途还为牧区家庭的孩子们筹措、落实了一批免费床上用品;新一批价值14万元的图书也已邮寄到学校;“梦想教室”即将投入使用……如今,常途的任期已经结束,但新一批的援青教师也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沪青两地的情谊与协作,正像格桑花一样,在三江源头,生生不息,迎风绽放。
在常途的积极筹措下,爱心单位捐来优质图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