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7:45:00
近日,由华人梦想、北京长江文化与中国诗词大会联合打造的国风悬疑沉浸式戏剧《因风起》,在南阳共享际揭开面纱。这部以东晋才女谢道韫为主角的作品,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IP首次线下戏剧化尝试,更成为东城区“园”来有戏的生动注脚,展现着老城更新与文化创新的双重魅力。
诗韵迷宫中的文化破圈
走进剧场六处古色古香的布景,观众将化身东晋士族子弟,在曲水流觞间破译诗词密码,于建康城巷邂逅历史人物。《因风起》延续导演张肖《大真探赵赶鹅》的互动叙事风格,以谢道韫的传奇人生为叙事原点,巧妙嫁接“咏絮之才”的典故与虚构的悬疑线索,创造出“观演者即入局者”的独特体验。剧中采用的光影技术与传统乐器编曲,让观众在触碰古风装置的瞬间,完成从“看客”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观众通过参与曲水流觞、解密古籍密码等互动环节,逐步揭开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第四面墙,让观众在解密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这种将传统文化解构重组的创新表达,正是南阳共享际戏剧孵化模式的典型实践。作为北京市首批演艺新空间,这座由老剧场改造而来的复合型园区,已打造出“创作+排练+演出+生活”的垂直生态链。《因风起》的诞生,标志着其从单纯演出空间向文化IP策源地的战略升级。
胡同里的戏剧孵化器
南阳共享际的四层空间犹如戏剧产业的微缩景观:一层铁手咖啡总局里,戏剧人讨论剧本的声音与咖啡香气交融;二层排练厅中,QFun儿童剧团的小演员们正演绎《山海经》新篇;三层办公区里,媒体、宣发和设计团队,为宣传渠道和舞美设计等环节做好最后把关;四层公寓则为驻场演员提供“职住一体”的栖息空间。这种“楼上创作、楼下演出”的共生模式,让戏剧从创作到消费的全链条都在方寸间完成。
作为东城戏剧生态的“首秀摇篮”,南阳共享际已累计孵化30余场戏剧首演项目。《因风起》作为全国首部古风沉浸式戏剧,自首演预售启动以来,八成门票已被抢订,印证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市场潜力。
与此同时,园区还见证了众多创新剧目的诞生:QFun儿童剧团的《镜花缘》在此实现从排练到商演的无缝转化,开创儿童剧沉浸式演出先河;闹剧场不仅通过高频次演出激活了园区夜间经济,其开设的即兴表演工作坊累计培养学员千余人,其中不乏有学员成长为签约演员,参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综艺创作。这种“创作-孵化-首演-推广”的完整链条,使园区成为青年戏剧人“从0到1”的起点。
从空间运营到文化生态
这种创新模式的背后,是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的文化战略。通过盘活老旧厂房和闲置剧场,现已形成以南阳共享际、隆福寺文创园、77文创园等园区剧场为核心的戏剧产业集群。开心麻花A99剧场将经典剧目与沉浸式体验结合,77文创园打造“戏剧+Citywalk”消费场景,金隅金台·共享际专注青年戏剧孵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园区错位发展、协同共生,共同构建起“老厂房蝶变文化地标,小剧场激活城市记忆”的戏剧生态圈,为“园”来有戏注入持续动能。
当《因风起》的柳絮飘过南阳胡同的灰瓦,东城园区内的戏剧生态正迎来新的春天。从传统剧场到共享社区,从单一演出到复合消费,这里的戏剧产业正在书写着“空间再造文化,文化激活城市”的新篇章。《因风起》的首演,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的开启,更是一个信号——在东城,“园”来有戏好戏连台,戏剧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更是城市更新的催化剂,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时空纽带。
文图:区文促中心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