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1:00
走进蕲春县彭思镇黄柏城村,湖北家友生态茶业基地一片葱茏。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茶垄如带、绿意盎然。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蕲春女婿程家友用13年汗水、心血和坚韧描绘的生态与财富答卷。他的故事,是乡村振兴在鄂东乡野的生动实践。
首战折戟,荒山再战春
1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在彭思镇政府鼎力协调下,程家友于黄柏城村扎下根,投资40多万元流转了500多亩荒地,开启了白茶拓荒之旅。“当时做土建工程攒了些资金,眼见白茶市场红火,朋友也多有涉足,就动了心。”程家友回忆创业初衷,“妻子一句‘老家彭思荒地价比新洲实惠’,便让我定下了决心。”创业的号角初响,命运的“火镰”已然举起。2012年元宵节刚过,从浙江安吉跋涉而来的280万株“白叶一号”、黄茶等高氨基酸品种茶苗,满怀希望地挺立于新翻的泥土中。
谁料想,当年酷夏的炙热如无情的火镰横扫山野,焦渴的土地将全部茶苗吞噬殆尽,近400万元的投资刹那化为枯黄的灰烬。“既然决定要干,就不能半途而废。”程家友抹去眼中的痛楚,语气不容置疑。2013年,程家友重振旗鼓,补种了近300万株茶苗。在新洲区林业局刘金平主任的指导下,他在茶苗下铺设了10公分厚的谷壳。这一举措不仅保水保湿,还抑制了杂草生长,改善了土壤结构,调节了土壤温度,最终让茶苗全部成活。
精心护苗,匠心淬茶韵
边种边学,程家友逐渐摸透了白茶的“脾性”:其独特白化基因在15℃~20℃间激活,新梢嫩叶褪绿转白,氨基酸含量飙升到普通绿茶的2~3倍,而茶多酚含量较低,成就了白茶独有的鲜甜口感。清明过后,气温回升,白叶复绿成普通绿茶,口感也随之变涩。
在茶园的管理过程中,程家友深谙白茶种植的精细之道。施肥方面,茶园坚持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既保证了茶树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化学肥料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此外,茶园还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诱虫板等绿色手段,有效控制茶园中的害虫,确保茶叶的天然品质。
岁月不负耕耘人。2015年清明节前夕,茶园迎来首次试采。程家友购置简易制茶设备,在临时租来的厂房里炒制出200斤干茶。他将这些茶叶送给圈内朋友品尝,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茶口感比新洲的好!”这一声赞叹,足以慰藉所有艰辛。
2016年,程家友投资近500万元,建起办公楼、标准厂房,引入全自动生产线,当年产出干茶1000斤。精耕细作终见回报。2018年,历经岁月滋养的茶树枝丫交错相拥,终于实现了“封行”——放眼望去,葱郁的茶垄紧密相连,宛如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展山间,标志着茶园规模初具气象。
谁曾想,茶海初成又遭重创!2019年,一场大旱再次让茶树旱死了十分之三。面对这一打击,程家友并未气馁,继续投资补苗。这一举动感动了所有人,镇村干部积极为他争取到了惠农项目资金,一道道灌溉管网如血脉般织入茶园深处——曾经脆弱的茶山,终于拥有了对抗干旱的坚实铠甲。
绿浪生金,茶香富乡邻
“农业投入大,靠天吃饭,想赚钱不容易。”程家友坦言。但支撑他走下去的,是那份厚重的社会价值:“做农业,有益乡村发展,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增收。”
至今,公司已累计投入了1300多万元。茶园每年可产高端白茶1700斤左右,产值达250多万元。同时,茶园每年需要聘用200多名采茶工和10余名茶园管理员,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程家友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山岚。他打算新建包装车间和发酵车间。发酵车间将利用鸡粪、秸秆等本地原材料发酵生产有机肥,作为茶苗的专用肥料。这一计划不仅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推动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荒山无言,茶香为证。程家友以十三载光阴为墨,在蕲春起伏的山野间书写了一则乡村振兴的生动寓言。那层层绿波,不仅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李威 郭 力 )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