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动欢歌|古岁老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8:19:00    

文|李硕

破晓时分,长安城的晨鼓尚未敲响,东市的货郎已挑起扁担。竹筐里新采的野菊沾着露水,陶罐装的蜂蜜还凝着蜂巢的纹路。街巷间,铁匠铺的炉火早早就红了半边天,铁锤与铁砧相撞的脆响,混着主妇们淘米洗菜的水声,在薄雾里酿出一天的生气。古人的劳动,大概就是这样,在未醒的城市里,由一双双忙碌的手轻轻掀开序幕。

翻开《齐民要术》泛黄的书页,能看见北魏农人的身影。春分刚过,他们便扛着木犁走向田垄,黄牛脖颈的铜铃叮当摇晃,犁铧切开板结的泥土,播下粟米与小麦。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家家户户的孩童提着竹篮,跟在大人身后点播种子,沾着泥土的指尖,藏着对秋收的期盼。田间地头,老者蹲在田埂上编扎稻草人,草叶在膝头翻飞,不一会儿,戴着破斗笠的守卫便立在风中。

江南水乡的五月,织机声在临河的窗棂间此起彼伏。染坊的木槌敲打着靛蓝布料,青蓝色的水花溅在石阶上。绣娘坐在天井里,银针在绸缎上穿梭,绣出牡丹、鸳鸯的纹样。隔壁酒坊的伙计正往坛口糊油纸,新酿的米酒香气顺着河道飘散,引得摇橹的船家扯开嗓子喊一嗓子:“打酒嘞——”这些浸着汗水的劳作,让素白的生活有了颜色,有了味道。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能窥见盛唐工匠的日常。画工攀着木架,用石青、石绿在洞窟四壁描绘经变故事,颜料的粉末落在粗布麻衣上。塑匠捏着黏土,为佛像塑出衣褶与面容,指尖的纹路都印在湿润的泥土里。他们或许无名无姓,却将毕生心血留在了洞窟的每一寸墙壁上。当油灯亮起,摇曳的光影中,那些鲜活的色彩与线条,都是劳动者献给岁月的礼物。

汴京的夜市里,烟火气要一直烧到三更。卖炊饼的老汉守着炭炉,面团在他手中翻飞,撒上芝麻,贴进滚烫的炉壁。茶汤铺的伙计提着铜壶,往碗里冲开磨得极细的茶粉,用茶筅打出雪白的沫饽。勾栏瓦舍里,杂耍艺人在火把下腾挪翻转,汗水滴在青石板上,换来满堂喝彩。这些为生计奔忙的身影,让夜晚的城市有了温度,有了人间的热闹。

徽州老宅的梁柱间,藏着匠人的智慧。木匠用墨斗弹出笔直的墨线,斧凿起落间,榫卯严丝合缝。砖雕师傅握着刻刀,在青砖上雕琢着故事,连人物的衣袂褶皱都纤毫毕现。他们不追求惊世骇俗,只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将对生活的理解与祝福,都刻进一梁一柱、一砖一瓦。

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古人的劳动,看见的不仅是劳作的场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虔诚。古人用双手创造衣食,用技艺装点岁月,用汗水浇灌希望。这种对劳动的敬畏与热爱,穿过时光的长城,依然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提醒着我们:每一份踏实的付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奋斗的日子,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