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4:05:00
治好“墨水河”,企业主动申请雨污分流改造|中山干部群众话“百千万工程”治水
北帝庙前,殷红的木棉开得正盛,碧绿的河水从石桥底下潺潺流过。谁能想到,这条优美的河道,曾因污染严重被附近村民称为“墨水河”。
自2021年中山市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后,南头镇的北帝涌历经系统性治理,得以重现生机。
北帝庙前,殷红的木棉开得正盛,碧绿的河水从石桥底下潺潺流过。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据悉,北帝涌全长3.35公里。在治理工程中,设计截污管道5056米,上游沿着南河路、北帝西路铺设管道,接入光明南路、建设路既有污水管;下游对合流排口改造,设置截流井接入沿河既有污水管,同时对流域内升平南路、太平路三顷巷开展溯源后的雨污分流改造。
“以前农村雨污合流,现在要开挖铺设新管道,实现雨污分流。起初村民不理解,好好的路面为何要开挖?”南头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黎新强说,“我们会作出解释:雨水排入河道,污水则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
针对不同地形,治理团队采取了差异化方案: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将化粪池和厨房污水收集至污水管道;在地形复杂处,则另外铺设雨水管,将雨水和地面水引流至合适地点。
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治水人员伍光任负责上游管网建设,他的工作是将居民化粪池通过支管接入下游主管网,最终输送至南头污水处理厂。“施工主要在村里的巷道进行,为减少交通影响,我们坚持‘当天开挖、当天铺设、当天回填’,最大限度恢复临时通行。”他表示,这种高效的施工模式赢得了村民理解。
在下游,南头镇的一线治水工人聂文义带领团队筑起了截污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根据农屋与排污管的埋设深度,灵活采用两种工艺:浅埋(小于2.5米)路段采用开挖法直接埋管;深埋区域则运用非开挖顶拉管技术,避免大面积破路。而在施工前,团队会提前与社区沟通,提前告知施工路段并设置导引牌。
“最考验耐心的是污染源摸排工作。”南头镇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世杰表示,“每个出水口都需要人工逐一排查,让每个污染源都得以治理。”
随着雨污分流工程全面推进,越来越多企业主动申请改造。南头镇城建局办事员梁信枝透露,在治水工作过程中,住建局成立了一个排水专班并有一套严格的验收机制,每完成一家企业的改造,即发放排水证,确保污水应收尽收。
北帝涌的蝶变只是南头镇治水的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日,南头镇全镇242家工业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民安、滘心等四大社区农村污水治理基本完工,将军、穗西社区正开展查漏补缺;40个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全部完成;1406家城市面源治理对象实现100%排查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完成98家。
截至2024年底,全镇累计铺设未达标水体管网119公里,主体工程基本收官。污水处理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南头污水处理厂一、二期5.5万吨/日处理规模已满负荷运行,三期扩建工程正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新增2万吨/日处理能力,为长远治水成效提供坚实保障。
【编者按】
3月21日,中山高规格召开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吹响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进军的号角,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十大工程,把中山建设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美丽岭南水乡。回顾治水千日攻坚,中山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从根本上扭转了极其被动的治水局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年后,春又至。走在中山城镇,一条条河涌从“恶臭难闻”逐渐变为水清岸绿,景色美了,人流多了,一大批亲水平台涌现,一河两岸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即日起,南方+将回访经过治理的中山河涌,从群众的获得感看中山治水之变。
撰文/摄影:罗誉 曾艳春
视频来源:中山广播电视台
【作者】 罗誉;曾艳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