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0:24:00
荆山楚水,钟灵毓秀。湖北,这片18.5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既有长江的奔腾壮阔,又有神农架的秘境幽深;既有文武赤壁的交相辉映,也有武当的仙风道骨。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启幕,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再一次集结世界目光,锚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依托“四时皆景、无处不美”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大省”的历史底蕴,以山水为笔,以文化为墨,在全球文旅版图上刻下鲜明的荆楚印记。
山水为脉,自然禀赋成就“四季皆景”。近年来,湖北依托“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的生态优势,打造四季皆景的立体化旅游网络。春季武汉樱花引爆赏花游,夏季神农架原始森林与宜昌漂流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消暑体验,秋季武当山太极湖与神农架红叶带动鄂西生态圈旅游热潮,冬季宜昌百里荒滑雪场开板,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今年3月,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更是向世界发出诗意邀约:春天赏樱花,纵览神农秘境、武当神韵、三峡壮美,领略文武赤壁、白云黄鹤、铁血红安。从“靠山吃山”到“山水赋能”,湖北通过差异化产品开发与四季场景创新,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山水是湖北的骨架,文化则是其灵魂。近年来,湖北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北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高。例如,湖北省博物馆以AI、AR、VR等科技赋能文物活化,游客可手势交互“敲响”数字编钟,透过全息投影细观越王剑纹,借VR眼镜漫游青铜世界,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在当下;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独具文化IP特色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让荆楚文化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湖北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将文物展柜转化为鲜活IP,既守住了历史根脉,更彰显出文化大省在守正创新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独特智慧。
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胜。湖北,坐拥4处世遗,A级旅游景区646家,其中5A级景区16家。如何将纷至沓来的“流量”转化为长长久久的“留量”?对此,湖北有自己的理解和行动。一方面,从用户体验出发,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黄梅东山问梅景区重现“凤冠霞帔拜堂”古礼,孝感槐荫河畔以乘船穿鹊桥还原董永七仙女传说,让游客身临其境触摸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推动“粗放游”向“品质游”,宜昌夷陵崖壁餐厅首创“味觉+视觉”立体体验,彰显服务链革新。今年一季度,湖北共接待游客1.9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94.27亿元,同比增长13.68%、16.37%。这种以用户思维重构文旅生态的实践,既传承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待客古礼,又创新打造“宾至如归”的旅游体验,充分展现出湖北构建世界级文旅目的地的决心和能力。
千年文脉,绵延不息,荆楚风华,魅力四射。从长江之滨到神农秘境,从编钟古韵到服务革新,湖北文旅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在诠释着“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也在向世界宣告,这里不仅有“极目楚天舒”的豪迈,更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未来,湖北将继续深耕文旅沃土,让世界听见荆楚大地的时代强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高萍(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