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48:00
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关乎咱的健康生活。就说冯大姐吧,前阵子去体检,查出了 2 型糖尿病。好在医生说,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血糖能得到控制。这可让冯大姐上了心,一头扎进网络世界,认真查找资料,打算给自己量身定制一份 “降糖食谱”,一心想着把血糖降下来。
红薯,降糖还是升糖的迷思
冯大姐以前一顿饭能吃一碗半米饭,为了降血糖,她可下了决心,大幅减少米饭摄入量,还听说红薯能降血糖,就把红薯当成了主食的 “主力军”,每天吃不少红薯,再搭配小半碗米饭。她满心期待着血糖能乖乖下降,可三个月后去复查,结果却让她傻眼了,血糖不但没降,反而升高了!冯大姐那叫一个纳闷,不是都说红薯能降血糖吗,自己咋就吃错了呢?
咱来听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成志锋怎么说。原来,煮熟的红薯血糖生成指数是 77,这数值可不低,高于 70 就属于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了。不过,这里面还有个小门道,放凉的红薯血糖生成指数就变成 54 了,这前后数值相差 20 左右呢。为啥有人说红薯能降血糖呢?是因为和米面这些精制碳水比起来,红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而且热量只有米饭的三分之一。红薯还有个厉害之处,富含纤维素和果胶,它们就像身体里的 “小卫士”,能帮着延缓人体对食物中糖分和脂肪的吸收。但问题来了,要是吃了红薯,又接着吃米饭,这糖分摄入可就超标了,血糖自然就降不下来,反而还可能升高。所以说,红薯这食物,吃对了对血糖控制有帮助,吃错了可就适得其反。
血糖升高,主食到底咋吃
在咱们的日常饮食里,各种精细米面那可是餐桌常客。但糖尿病患者可得注意了,这些精细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要是长期大量吃,对降血糖可没什么好处。那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干脆别吃主食了?这可就大错特错啦!吃太多精制米面确实会让血糖 “蹭蹭” 往上涨,可要是一点都不吃,也起不到降血糖的效果。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是咱们身体维持日常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呢。长期不吃主食,身体供能不足,肝脏的负担可就加重了。要是糖尿病患者这么做,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 “饥饿性酮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到主食,馒头、米饭、面条这三大样,哪个升糖更快呢?咱来看一组有趣的对比数据。不同品种的馒头、米饭和面条,血糖值都不一样。比如说,干面条、粗面条的 GI 值最低,只有 46,而精米、粳米做出来的大米饭,GI 值可是干面条的两倍还多。从这里能看出,主食的种类不一样,烹饪方法不同,都会影响它们的升糖速度。那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吃主食才健康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咱糖尿病患者推荐了一个超实用的平衡膳食餐盘法则。首先,餐盘的一半空间,咱得留给非淀粉类蔬菜。这些蔬菜热量低,还富含膳食纤维,多吃点对血糖波动影响不大,就像给血糖上了一层 “稳定器”。餐盘的四分之一空间,用来放谷物淀粉类食物,也就是主食,不过量得控制好,一般在 100 到 200 克之间。主食的选择也有讲究,米面馒头还有粗粮都可以选,像燕麦、糙米这些粗粮,就是不错的选择。餐盘剩下的四分之一空间,要放上优质蛋白质食物,比如鸡蛋、牛肉、鱼虾等等,这些食物能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除了这些,餐盘法则里还提到,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喝 250 到 300 毫升的液体奶,水果呢,适合作为加餐,放在两餐之间吃,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让血糖波动太大。
血糖测量的门道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跟每天要刷牙洗脸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每日任务”。那这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到底有啥不一样,哪个更重要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空腹血糖,指的是空腹 8 个小时以上测得的血糖值,这个数值不受进食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反映的是人体的基础血糖情况。而餐后血糖,一般说的是餐后 2 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测的血糖值。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分泌旺盛,血糖很快升高然后回落。但糖尿病患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胰岛素功能受损,餐后血糖可能迟迟降不下来。这么一对比,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敏感性更高。不过,不管是空腹血糖升高,还是餐后血糖升高,对人体的影响都不容小觑,它们只是反映了糖尿病不同阶段的情况。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患者得多关注餐后血糖,而晚期糖尿病患者则更要留意空腹血糖。
那什么时候测量血糖最准确呢?先说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 6 点到 8 点这个时间段取血。采血之前,降糖药可不能吃,早餐也别吃,运动也别做,这样测出来的数值才最能反映真实的空腹血糖情况。再看餐后血糖,最好在开始进食后的 2 小时内测量。要是哪一顿饭吃得多了,也可以在这餐后测一次血糖,了解血糖的变化。
这里还有个小提醒,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都测血糖,一天测 4 次。而病情长期稳定的患者呢,每个月监测 4 次就行,也可以选择每两周选一天,这一天测 4 次血糖。要是合并了急性疾病,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那就别太拘泥于每天测几次了,根据实际需要测定就好。每次测完血糖,一定要用专门的血糖记录本,把数据认真记录下来,这样复诊的时候,医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血糖变化情况,对调整治疗方案可重要啦。
家人们,糖尿病虽然现在还没有特效药,但只要咱们有耐心,好好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和糖尿病长期和谐共处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在降糖这件事上,可别急于求成,得慢慢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