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社旗:一碗清茶润乡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02:00    

初秋时节,走进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阵阵蝉鸣声声入耳,荷风拂过鱼塘,碧波荡漾;一面镌刻着“文化周庄”的马头墙下,村民们正三三两两走向鱼塘东侧的玉兰茶社。十几张木桌旁坐满村民,他们听着豫剧《朝阳沟》选段,喝着大碗茶,或下棋、或聊天,其乐融融……

这座由乡贤陈涛自费筹建的茶社,自2023年开张以来,已成为村民口中的“说理堂”、乡村治理的“精神地标”。周庄村,正用一碗清茶,揭开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邻里纠纷、婆媳矛盾,没有一碗茶解决不了的事。”91岁的周金科老人摇着蒲扇笑着说道。去年,村民宋江云与张英因耕地边界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村干部特意安排两人在茶社“偶遇”。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你拉拉、我劝劝,聊起“六尺巷”的礼让典故,讲起“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道理;大家喝着茶,回忆起往日互相帮衬的往事,最终各让一步,达成和解。类似的场景在茶社不断上演:刘芬家的婆媳矛盾,通过茶社里的家常互动冰释前嫌;周、王两家的宅基地纠纷,在袅袅茶香中达成共识……村支书周江涛感慨:“茶社成了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茶社的妙用,远不止调解纠纷。2024年秋,村里拿到沟渠治理专项资金后,第一时间在茶社召开“板凳会议”。连续多日,村民们边喝茶边讨论,最终敲定“先治理农田主干渠,再整修支流毛渠”的分步实施方案。施工期间,村民还自发组成监督队,全程监督工程进展与资金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这种“茶桌议事”的模式,几乎每天都在周庄村上演。每天午后的“民情茶话会”,既能和睦邻里关系,又能收集群众建议;涉及重大事项的“专题茶叙”,则注重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在这里,既有推进移风易俗的“好办法”,也有修建文化设施的“金点子”,更有谋划产业发展的“致富经”。乡贤陈涛,正是在茶社的闲聊中发现商机,牵头成立电商合作社,将村民种植的红薯、芝麻叶、艾草,以及手工制作的粉条、香包等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每周五夜幕降临,茶社灯笼高挂,摇身变为热闹的“文化夜市”。村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开设健康讲座、教授太极八段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这里组织政策宣讲、经典诵读;还有热爱文艺的村民,亮开嗓子唱一段小曲儿,舒展身段跳几曲广场舞……这种“茶社+文化”的模式,不仅见证了周庄村连续举办12届农民文化节、多届端午诗会的文化欢腾,更涵养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文化周庄不是梦”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过去农闲时,大家总爱凑一起打麻将;现在一有空就来茶社,喝茶解难题、学技术,日子充实多了。”村支书周江涛对小茶社的大作用津津乐道,“在这里,大家聊家事、议公事,聊出了和谐共荣的和美乡村,也打通了村民自治的‘微循环’。”

如今的周庄村,在茶社文化的浸润下,处处彰显文明新风:连续多年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和谐的氛围带来稳稳的幸福;村里的女子工坊成功入选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加工制作的非遗香包等女红产品,还登上了全国非遗品牌大会的展台;村庄相继斩获“南阳市十大文明村镇”“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乡村”“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等荣誉,今年更捧回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暮色中的玉兰茶社,玉兰树上悬挂的“热茶能化心头雪,细雨可润陌上春”对联,在灯笼的映照下格外醒目。村民们捧着温热的茶碗,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中秋、国庆晚会的文艺节目;阵阵蝉鸣中,夹杂着爽朗的欢笑,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全媒体记者 申鸿皓 通讯员 李崇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